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对的困境和对策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就业问题,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困境

(一)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之一

第一,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扩招,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2年,我国毕业生人数为145万,到2006年已经超过413万,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将高达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各地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普遍明显下滑,其中北京签约率为 28.24%,上海签约率为 44.4%,今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同时,其他类型的待就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可见,规模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状况日益凸显。第二,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现象比较明显,造成广大农村和基层人才紧缺,大城市,好单位却挤满求职毕业生,很多人把这种就业不畅的问题归之为高校扩招太快。第三,艺术学、文学门类专业的就业难现象是社会公认的,由于目前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并且国家大力发展的基建产业对于此类专业的需求量不足,而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雪上加霜。

(二)学生培养质量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首先,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要人才的层次和种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表现在学科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第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只限于理论知识上的传授,实践与动手操作相对较少,如法学专业学生反映,学校的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而用人单位又需要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在工作时很快上手。第三,高校对学生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传授较多,而对思想品德修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够。第四、专业冷门,社会就业面窄。这一类专业或者是较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如治安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这类单位的招收门槛较高、需求却少;或者是只有极少的就业途径,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少部分选择执教外,其他学生大都转行发展。

(三)就业指导的影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各个高校在新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的必然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由于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达不到要求。缺乏专业的指导,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充分、定位不准,使得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职业要求很难匹配。另外,许多高校对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就业信息没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大学生手中,从而使大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职业选择。这些问题在我国就业指导中表现突出,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不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传统就业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自身素质存在诸多就业缺陷。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业时诚信缺失。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较高的文凭、获奖证书能为找工作增加不少砝码,则通过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让大学生诚信问题缺失。第二、大学生缺少自我认知。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单位或发达城市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对自己目前的能力认识不够。第三、缺少求职途径。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走后门”的方式,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专业特长,没有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第四、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高校扩招,入学门槛或者入学分数普遍降低,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五)就业环境不公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设置毕业院校、年龄、性别、民族、户籍等限制条件,比如有的单位人事招聘讲出身、论门第,自设“人才樊篱”,把一些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如学历歧视,普通工作非得招研究生以上文凭,对非全日制文凭如自学文凭另眼相待;学校歧视,非985高校、211高校生不予考虑;性别歧视,以不便出差等理由拒招女生,此外还存在诸如年龄、户籍以及外貌等歧视。将很多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失去了竞争的机会。

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创业政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制定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具体政策,有关部门也应该调查督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对手续复杂的要简化程序,制定简便易行的操作流程,对因保障措施不到位而影响政策落实的,要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二)调整就业心态,清除就业“樊篱”

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要调整就业的心态、清除就业“心理樊篱”,树立积极就业心态。有的大学生非国家机关、国有单位不去;有的动辄要求每月四五千元的高薪、高福利;有的对工作环境很看重,要求朝九晚五周末双休不加班;有的不愿接受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等等,都属于阻挡自己就业的“心理樊篱”。高校毕业生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调整眼高手低的心态,不要期望值太高,即使不太满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等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

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创业基金方面的政策扶持。

(四)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现象。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

(五)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深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首先,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人才的层次和种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二,要指导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宣传工作

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力度,将新时期就业方针和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以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到城乡基层、到中小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1]李升兴.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9).

[2]杨继莲. 大学生失业的社会影响及对策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08,(6).

[3]孟桂云,邓晓丹. 大学生失业原因透析与市场化就业取向[J].高教研究,2007,(6).

[4]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谢勇,罗晓芳. 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史湘芸.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大学生失业问题探析[J]. 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