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作者系三江学院社科部讲师。
微信是指腾讯公司在2011 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而实现的文字、视频、语音、图片的发送与互动,并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它以微型媒介为渠道进行信息传递,以裂变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以期实现用户自我表达与交往需求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由于微信软件本身和使用完全免费,使用时只产生一定的上网流量费,这种便捷的、开放的魅力迅速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加上当代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这种传播方式注定会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使用高潮。面对微信,如何化解消极因素利用微信的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思索的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平等互动的实践过程,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支配教育活动,教育客体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微信的出现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平等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沟通平台。微信作为一种“自媒体”,将“莎士比亚和平民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将“上帝拉到人间”。在微信的环境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实现了网络关系网中的绝对平等,这种平等互动打破了二者间的心理界限,能够进行更自由的、更惬意的思想碰撞,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平等对话与畅所欲言,会加深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从而获得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这种关系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会更加主动关心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相融合,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客观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微信的使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避免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面对面交流的约束感和紧张感。同时,微信的使用也促进了教育时间的延长,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可以进一步沟通,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师生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日常动态,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并可以即时通过消息、图片、语音等进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拉近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这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教育客体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素养,并把这种素养通过实践外化为有效的自主行为。当大学生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及时通过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信息、语音、甚至视频互动,在思想交流中得到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行动得到正确的引导。微信这一双向互动的传播优势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学生思想素养得到升华,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客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自身政治素质的效率,提升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指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当前大学生更多地使用微信等进行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而传统的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加上微信的去个性化、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弱化,校园网络的监控、渗透、引导的难度正在加大,这无疑增加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同时,微信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的同时,也会加剧大学生的“宅”现象,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增强现实环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引导大学生从“宅”中走出来,在现实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首先,微信的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提出了挑战。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除了必须具备应有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相应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简单的移动通信技术素质,只有对微信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微信分散传播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以前的中心地位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如何将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周围,在主客体的互动中实现顺应和同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次,微信的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提出了挑战。在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扩大,在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人际沟通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的迷失。微信的技术复制这一特点可以使他们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立体化方式的无限复制,这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也极易产生大量的重复与垃圾信息,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微信使学生的搜索依赖进一步加强,只不过是由过去的网页搜索转为软件搜索和语音搜索,习惯的力量将会加深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同时微信让现实转化为影像,容易造成了空间距离感的模糊,客观上进一步消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容易产生偏差,变成懒于思考的“平面人”。
微信有“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等多种新型即时通讯功能,在手机网络覆盖处就可随时随地与陌生人聊天,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壮大了大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胆量,所以微信被大学生称为“交友利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信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通过“微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微信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由于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精确,可以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从利用微信犯罪的事实来看,犯罪者多为年轻人,并以盗窃、抢劫、诈骗和敲诈勒索等为主,同时还存在侵害被害人人身权利的现象,受害者多为女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犯罪态势在逐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主体逐渐由社会人士变成了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经开始从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微信的外部法律环境。国家的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微信的监督、管理和规范,充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高校可以与微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与反馈制度,微信运营商通过对微信用户的监管,制定出针对大学生的监管方法,并把有效信息反馈给高校,从而使高校不断提高与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最后,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的监控制度。学校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微信信息收集分析,加强网络监控,建立一支由技术人员、学生政工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微信监控队伍,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针对有特殊倾向的大学生要尽快加以辅导与心理疏通,避免大学生受到微信的不良影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牢固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积极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育者发挥正面引导激励的作用,及时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在沟通中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基于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积极能动地接受教育或进行自我教育。这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主动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熟练、科学的使用微信。微信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微信的各种功能,加以创新,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LBS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学生的喜好,找出相应的话题,与学生加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烦人对讲机功能,及时发布相关通知和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发现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校园热点,并通过现实教育活动,加以深入剖析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随手拍”功能,提升学生校园公共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增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信的“摇一摇”与“漂流瓶”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置于移动网络,让学生在好奇与趣味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引导他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和正确使用微信的理念。让学生在具体的使用中要遵守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不利用微信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不沉溺于网络、不依赖与微信,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微信交友的发散性,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引导,教会他们与各种陌生人打交道,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与不法分子的辨识度和警惕心。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对自己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做一名文明、理性的微信使用者。
其次,积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当今网络时代,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相应的缺乏独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高校可以与媒体联手举办微信使用的教育知识方面的讲座或者讨论,与知名的微信创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微信的产生与发展,微信传播的便利与弊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媒体单位,让他们了解媒体生产制作流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媒体基地实习和实践;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创办与媒体相关的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让大学生有创造力的申请微信公共平台等,增强对媒体的认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2]田贵华.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3]石峰.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夏立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