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玲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
在国家对感恩思想和教育重视的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许多关注。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让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国家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资助帮困政策,学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发现有的贫困生感恩意识较淡薄,诚信意识较缺失。感恩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健全情感、诚待信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生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传统美德,开展契合时代精神的感恩教育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的坚持和弘扬[1]。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能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
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特定环境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观,奢靡之风、攀比心理、个人享受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家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被疏远和冷漠所取代,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漠然。曾被媒体多次报道的事迹,2014年一名江西籍高三考生在高考前夕公交车上夺刀劫匪,情况是他已经把刀夺下,由于车内无人站出来协助,导致匪徒逃走,尽管后来匪徒被抓,但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上的人群感恩意识淡薄,再如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无人搀扶等现象给公众的感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了好事反而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道德价值的悖反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涉世不深的贫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
中国在经济快速变型期,物质的快速膨胀使得小时候没有物质享受甚至受过苦的父母亲想方设法地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在滋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世界里,觉得父母亲所给予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如果父母亲没有能力孩子会抱怨或辱骂。曾轰动一时的华中科技大学16岁的少年博士生要求含辛茹苦地父母亲在北京给他买一套房,他少时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得益于父母亲孜孜不倦地教诲,然而父母亲在培养时却忘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培养教育:先成人,后成才。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地付出导致子女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无形中淡化,感恩意识淡薄。
学校本应是育人成才的场所,但在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却成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使本该是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感恩教育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应有的重视[2]。同时高校对于感恩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只是流于形式而已[3]。有的贫困生在大学校园见了老师视而不见,“一日为师,终身为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老师不给受助时记恨老师,许多时候师生关系更像一种“商品关系”。
贫困生本身由于经济困难,易出现自卑、敏感等消极心理和情绪。在受教育成长过程中,孤僻的心理会对于别人的感恩和同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不能客观评价现实中的事情,导致了贫困生心理不平衡现象严重或产生固执心理,对于别人的感恩意识淡薄或认为别人的给予理所当然,人际关系较差或是内心感激而不知如何进行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4]。
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围绕贫困生资助工作展开,在目前高校形成的奖、勤、贷、补、减、助多位一体的助学模式体系下,“免费午餐”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利益和诱惑[5]。高校资助模式的完善,受资助金额的不断增加,导致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所获得的奖学金常不如贫困生的资助金额多,这种抗衡导致假贫困生油然而生,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学得好不如穷得好”的想法,引发了许多恶性循环。有的高校只以当地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作为贫困生的衡量标准,而个别政府不进行实际调查,随意开个贫困证明作为村民的一种变相福利,假贫困生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贫困生在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后,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助学贷款的申请材料和资金去向不会去认真调查,导致有部分家长认为能先拿国家的钱免息用着再说,这种行为无形中影响着自己孩子的诚信思想。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可见诚信教育在我国道德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中如何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贫困生的感恩诚信教育,要求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引导和教育,促进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提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
国家大环境随时随地影响着人的道德思想形成,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历史特定的时代深刻冲击并影响着感恩诚信教育发挥的作用和机制,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弱化。因此全社会要加强感恩诚信教育的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中正能量的典型事迹,弱化社会中一些忘恩的反面事例。上面提到江西籍考生见义勇为的事迹通过媒体多方报道,考生在未能参加高考的情况下国家后来单独开辟考场让他进行高考,并有众多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包括澳门大学也发了录取通知书。这些举措对于美化社会氛围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后期做法能大大增强社会的责任心并让人人做到心怀感恩。
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地,其资助管理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过程,也是启迪感恩意识、实践感恩诚信行为的过程。在给受助贫困生资助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对于贫困生的认定要严格把关,及时公示。高职院校要及时修正现有资助政策不够完善的地方,根据不同资助对象和贫困程度,实施个性化资助,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生活、考试、消费等方面的诚信行为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体系中,增强贫困生的责任感,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监督。
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更具有自卑、敏感的心理,高职院校特别是辅导员在与贫困生的互动交流中,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了解并开导他们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让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现实,对贫困生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向贫困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同时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采取多谈心、多关注、多引导、多解困的形式营造充满爱心的氛围,让贫困生能深深体会到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行“感恩诚信教育月”,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猜、感恩诚信教育征文、校园签名、专家讲座、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在贫困生中形成感恩、知恩、守信的舆论环境,使他们真切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社区服务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和道德情操。通过感恩励志、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增强校园环境的感染力,让贫困生受恩的同时,更能将感恩回报于学校和社会。
高职院校可为优秀的贫困生进行自强之星等活动评比,利用贫困生的优秀品质和出色表现,让全校贫困生向他们学习,树立勤奋学习星、自强不息星、社会活动星、学术科研星、志愿服务星、爱心奉献星、诚信感恩星等若干类型的榜样,引导贫困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同时高职院校可联系已毕业的优秀贫困生回校进行感恩诚信讲座,通过现身说法告知在校贫困生要积极进取,感恩诚信,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这种优秀品质的人才,让在校贫困生以他们为榜样,做到人穷志不穷的宝贵品质。
[1]陈海娟,周祥龙. 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35).
[2]戴贵芬.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李亚婕. 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9).
[4]郏宁扬.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 科技信息,2012,(30).
[5]陈颖.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的学生诚信问题探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