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这方面必要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此,对传统的内容作精选和更新,避开高深的理论,简明扼要地介绍学生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知识,对集成电路的讨论强化“外部”,淡化“内部”,着眼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将极为重要。课程内容上应吸收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能了解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字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但一些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根据过去几年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的分析,结合对相关企业对电子类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从下面几个问题上重点改革。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实践又分为实验和实训。理论是铺垫、实验是深入、实训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这门课程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前这门课程一般高职院校常采用两种方式展开教学:一种方式较为保守,沿用传统模式,忽视了现在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软件,不能与社会同步,学生走出校门口不能立即上岗,而是要通过自学或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岗前培训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另一种方式较为大胆,放弃理论教学而直接使用电子设计软件或新技术,学生能够很快上手,尤其是先进的设计类软件使用上比较突出,但知识架构不完整,缺乏理论支撑,遇到问题不能触类旁通,在独立做一些设计的时候才发觉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在上岗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理论补充。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较高的技能要求,但技能的提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否则不利于这类人才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发展。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加以改进。
当前电子领域从事电路设计基本上是以工程化的方式进行的。将一个工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再由不同的项目团队分头完成。将现代电子领域里设计公司的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以设计团队为单位开展实训,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但从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除了毕业设计会有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几乎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随大流,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实训项目老旧,缺乏创新思维,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电路图像搭积木一样连线,不能真正弄懂电路的意图,而在未提供电路图时往往束手无策。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能从事完整的工程设计,对于很多简单的项目缺乏信心,不能在已有的岗位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突破。
当前我们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而多媒体授课中最常用的就是电子课件的使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过程的演示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但如果运用不好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教师过分地依赖电子课件,而忽略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演示、学生上台实操等,在涉及电子设计软件的操作时,学生需要实际动手训练,边听边做效果会更好。而用电子课件进行授课时,加快了课堂授课的节奏,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来不及消化,教与学缺少良好互动,学生很难与老师保持同步,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的考核制度在期末考试环节进行,虽然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升,但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模式。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为了平时成绩而被动听课,为了最后的期末考试而绞尽脑汁、投机取巧,造成学生只重视考试,并不注重技能的提高,师生间唯一的交流形式就是课堂,出了课堂没有其他的交互形式,考前划重点成了学生关注的核心。这种现象与正常教学规律背道而驰,已严重阻碍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
面对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减少理论教学在该课程中所占比重,加强实践,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的配合,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不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种创新意识。
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尤其是相关硬件课程积累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尤其是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手册等工具书、常用数字集成器件的参数、功能等资料的查阅能力,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开展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逐步推进到设计方法最后到应用开发层次。
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电路作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设计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小创新。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程度,在实践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应加大实验实训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重。(1)实验题目的制定应当紧密结合课堂内容,且联系生活实际,并利于学生当堂掌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实验时应注意师生互动,必要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强调。该课程往往需要安排多个实验来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每个实验并不衔接,知识点具有分散性,所以在该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到两周的综合实训,选择课题尽量涵盖该课程大部分知识点,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设计团队,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对该课题进行工程化设计。通过综合实训将学生对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从而创造出新财富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新时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要做到这一点,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对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予以适当重视,保护学生的兴趣点。
(2)建立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学生做完实验或者实训后,要求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说明书或论文。对于一些在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并从中储备人才,为全国电子大赛作准备。在课外建立兴趣小组,可以参与学校老师们所进行的电路开发。
(3)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以教学大纲为框架,充分大胆地让老师组织自己的课程,培养具有自己特点的课堂风格,建立人格魅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后答疑、实验实训和综合性实验等环节将创新思想植入学生意识里,培养创新人才。
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经常地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让课堂能够成为学生兴趣的出发点。
(1)活跃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师生的感情交流。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公开提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都应当予以肯定,师生之间的交流应建立在一种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中。
(2)共享教学资源。教学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消化的过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但是,普通的教学过程大多发生在课堂上,使得老师们的教学时间有限,为按期完成教学计划,师生交流的时间被大大压缩,课堂之外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来不及沟通,学生在课下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造成大量累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很好地开展后续课程,使得教与学脱节。对此,借鉴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利用电大的网络优势,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资源网站,该网站涵盖所有课堂信息,与实际教学同步,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堂PPT、以及课后题目讲解。而且提供课堂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发问,任何人都可以看见并解答。随着学校全面地加入“世界大学城”,老师可以将课后习题、教学视频、知识拓展及测试试题等上传至共享网站,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进行下载,这样就将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无限的延伸。
(3)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甚至可以让学生也一同参与教学过程,自己把握课程进度。对于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尽量采用幻灯片;对于内容浅、较易理解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需要学生深度掌握的重点,可采用板书、幻灯和课堂实验综合的手段加以进行。
这门课程除了对理论掌握要求较高外,对动手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单纯采用书面理论考试会使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在高职教育模式下,考核中应做到理、实兼顾,这对出题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老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以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高低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将该课程的考核分成两个模块,即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理论考试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尽量避免书本上纯需要背记的内容,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灵活掌握情况;能力考核的方式要灵活一些,比如出一些综合性的设计题目,从学生对题目的完成程度来把握学生的成绩。课程最后可以安排更大一些的综合实训,学生可分组进行,合理分工,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考核。这样考核便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而不是高职教学的一种无奈。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牵涉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核心是改变任课老师的观念。在教学改革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这是新时代对高职类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应放下多年传统教学的包袱,积极参与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研究,站在新的高度对电子设计类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1]马英,陈朝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9).
[2]李广辉,滕菲.浅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
[3]张利娜,张戈.案例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4]王洪梅.“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2).
[5]曹双兰,吴翠娟.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