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古人的“名”与“字”缺一不可,且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名”,什么是“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对“名”与“字”的解释。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而对各自的称呼。[1]
《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疾置切”。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2]所以,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这就是汉语汉字对名字的影响。
清代训诂学泰斗王引之著有 《春秋名字解诂》,其中把“名”与“字”的联系分为五类,分别为: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据义指实和辨物统类。本文就以此为根,细化、增减了部分类别,探讨《三国志》人物“名”与“字”之间的联系。
同义互训,即是“名”与“字”为同义词。此类又可细分为同义(意义相近)和互训。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曹丕,字子桓。文皇帝曹丕,字子桓。《尚书·大禹谟》中“嘉乃丕绩”,中丕为宏大、大之意。而《毛诗》解《诗经·商颂·长发》篇内“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毛传》:“桓,大也。”此句之中的桓字,释为大,因此“丕”与“桓”意则不谋而合。
董卓,字仲颖。 《说文》:“卓,高也。 ”“颖,尖头。 见‘颖脱’。”“颖脱,锥芒脱出。颖:锥的锋尖,锥芒。《史记·平原君列传》:‘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面已。’(《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由此可见,“卓”与“颖”皆有“高出、出头”之意,意义相近。
曹仁,字子孝。《说文》:“仁,亲也。”《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仁与孝皆为传统美德。
荀攸,字公达。“攸,水流平稳的样子。《说文》:‘水行貌。’”(《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可推广为水的顺达,与“达”相呼应。
张范,字公仪。 “范,规范,模范,榜样。”“仪,礼节,仪式。《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范”与“仪”都与规范、准则之意相关,意义相近。
王脩,字叔治。 《古代汉语》(王力):“脩,[3]增进,改进,加强。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又桓公元年:‘脩好于郑。’又桓公六年:‘随侯惧而脩政。 ’论语季氏:‘则脩文德以来之。 ’[4]修理,修葺,修饰。左传成公三年:‘而帅偏师以脩封疆。’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人脩城。’”“治,治水,防御塔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治国家?……’”可见,“脩”与“治”皆有治理,整修之意,因而意义相近。
邴原,字根矩。“原,水源,源泉。……引申为事物的开始、起源、根本。 ”“根,[5]《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6]物体的基部。庾信《明月山铭》:‘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7]事物的本源。《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根”与“原”均有本源,根源之意,意义相近。
王朗,字景兴。 《说文》:“朗,明也。 ”“景,光也。 ”“光”与“明”同义,因而“朗”与“景”意义相近。
杨阜,字义山。“阜,土山。《荀子·赋》:‘生于山阜。’”(《实用古汉语大词典》)“阜”有山之意,因而“阜”与“山”属近义。
刘永,字公寿。 《说文》:“永,长也。 ”“寿,久也。 ”“长”与“久”为同义,因而“永”与“寿”意义相近。
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即云由龙所生,风由虎所造。假若赵云有兄长叫赵风,“字”则可以取作子虎。
尹默,字思潜。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张范,字公仪。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范,典范。《荀子》:“上者,下之仪也。”仪,典、表率。“范”与“仪”表同义。
张承,字仲嗣。《仪礼·少牢礼》:“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注:“犹传也。”承,继承。《尔雅》:“嗣,继也。”“承”与“嗣”表同义。
贾逵,字梁道。《诗·周南·免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逵,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后也泛指大道。《说文》:“道,所行道也。 ”“逵”与“道”同义。
曹嵩,字巨高。 《尔雅》:“乔、嵩、崇,高也。 ”嵩,山高。后泛指高大。《汉书·扬雄传》:“瞰帝唐之嵩高兮。”颜师古注:“嵩亦高也。”
袁术,字公路。《广雅》:“術,道也。”《说文》:“路,道也。”因而术与路意义相同。
荀彧,字文若。 《广雅》:“彧,文也。 ”“彧者,说文有彧,有文章也。论语八佾篇,郁郁乎文哉。后汉荀彧字文若。”
李通,字文达。 《说文》:“通,达也。 ”可见“通”与“达”意义相同。
吕虔,字子恪。“虔,恭敬而诚心诚意。《左传·成十六年》:‘虔卜于先君也。 ’”(《实用古汉语大词典》)《说文》:“愙,敬也。”《字林》:“恪,恭也。”“虔”与“恪”皆为“恭敬”之意,意义相同。
曹植,字子建。“植,树立。《周礼·夏官·田仆》:‘令获者植旌及献比禽。’”“建,竖立。《老子》:‘善建者不拔。 ’”(《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玉篇·木部》:“植,树也。”《周礼·田仆》有“令莸者植旌及献比禽”句,郑玄注为:“植,树也。 ”又《广韵》:“建,树也。 ”《诗·小雅·出车》:“建彼旄矣。 ”因而“植”与“建”同义。
诸葛亮,字孔明。“亮,明,明亮。嵇康《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如今“明亮”亦常连用,可见“亮”与“明”同义。
曹奂,字景明。景,大。《礼记》:“美哉奂焉。”郑玄解曰:“奂,明也。”
陈留王奂,字景明。 后作“焕”《礼记·檀弓》:“美哉奂焉。”奂,文彩鲜明的。明,明艳,鲜明。如明服(鲜艳的服饰),明姿(明艳的姿态),明绚(明丽绚烂)。“奂”与“明”同义。
陶谦,字恭祖。《说文》:“谦,敬也。”《尔雅》:“恭,敬也。”
刘放,字子弃。《小尔雅集释》:“放,弃也。”
王昶,字文舒。嵇康《康琴赋》:“雅昶唐尧,终咏微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昶,舒畅,通畅。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舒,安详,舒畅。 ”此处“昶”与“舒”为同义字。
庞统,字士元。何休注《公羊传·隐公元年》句:“大一统也”为:“统者,始也。 ”《尔雅·释诂》:“元,始也。 ”
滕胤,字承嗣。《尔雅》:“胤,继也。”《尔雅》:“嗣,继也。”
张辽,字文远。 《说文》:“辽,远也。”“远,辽也。”
丁奉,字承渊。 《说文》:“奉,承也。 ”“承,奉也。 ”
反义相对,即字义相反、相对照。
吕布,字奉先。《广雅》:“布,施也。散也。”“奉,献也。”“施”、“散”有从小范围向大范围的意味,由高等向低等。“献”有由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意思。从含义所指的层次来区分,“布”与“奉”等级相对。
张鲁,字公祺。《说文》:“鲁,钝词也。”“祺,吉也。”“鲁”有愚笨,偏向贬义。“祺”有吉利,祥瑞之意,为好的方面,偏褒义。因而从词的感情色彩方面来区别,“鲁”与“祺”是反义相对。
曹休,字文烈。 《说文》:“休,息止也。 ”“烈,火猛也。”“休”给人感觉是静态的,停止着。“烈”给人感觉是动态的,进行时。从动静角度看“休”与“烈”意义相反。
吕蒙,字子明。 “蒙,阴暗。《释名·释天》:‘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而“明”为光明之意,二者正好相反。
袁绍,字本初。《说文》:“绍,继也。”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如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初,开始的、开始的部分,如初夏、年初。即“绍”与“本”、“初”表反义。
陈留恭王峻,字子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峻,严厉,严峻。”《说文解字》:“安,静也。”“峻”与“安”表反义。
胡质,字文德。《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质,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文辞,文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德,道德,品行。”此为反义。
陆胤,字敬宗。《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胤,后代。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宗、宗庙、宗祠。此处“胤”与“宗”表反义。
连类推论,指“名”与“字”意义相类,可由此推出彼。
徐璆,字孟玉。《说文解字》:“璆,玉声也。”
应瑒,字德琏。明·杨慎《玉名诂》:“瑒,祀天玉也。”瑒,古时祭祀用的一种圭。《论语·公冶长》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琏,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瑒”与“琏”都与“祭祀”有关。
应璩,字休琏。邹阳《酒赋》:“绡绮为席,犀璩为镇。”璩,玉名。琏,瑚琏。①古代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②珊瑚这种玉石做成的项链。“璩”与“琏”皆与“玉”有关。
全琮,字子璜。琮,古代一种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说文》:“璜,半璧也。”
陈琳,字孔璋。《现代汉语词典》:“琳,指青碧色的玉。”“璋,玉器名,状如半圭,古代朝聘、祭祀、丧葬、治军时用作礼器或信玉。”因此“琳”与“璋”为同义字。
阮瑀,字元瑜。《诗·郑风》:“杂佩以赠之。”瑀,像玉的石头,白色。《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瑜,本义:美玉。 “瑀”与“瑜”同义。
齐王讳芳,字兰卿。王逸注《离骚》:“兰,兰草、芳草也。”
司马芝,字子华。 《说文》:“芝,神草也。 ”华,通“花”,花朵。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芝”与“华”都与“植物”有关。
刘馥,字元颖。谢朓《思归赋》:“晨露晞而草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馥,香,香气。 ”《说文解字》:“颖,禾末也。 ”“馥”与“颖”都与“草”有关。
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乔,高。”《说文解字》:“松,木也。 ”意指高大的树木。
张杨,字稚叔。《尔雅》:“杨,蒲柳。”《说文》:“稺,幼禾也。字亦作穉,作稚。”“杨”与“稚”皆与“植物”有关。
邓芝,字伯苗。 《说文解字》:“芝,神草也。 ”《楚辞·謬谏》:“拔搴元芝兮。 ”注:“神草也。 ”王充《论衡》:“土气和则芝草生。”《古汉语常用字》苗:“泛指初生的植物。 ”“芝”与“苗”皆有“草”之义。
梁鹄,字孟黄。鹄,本义: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梁习,字子虞。《说文》:“習,数飞也。”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习”与“虞”都与“动物”有关。
华歆,字子鱼。《汉书·匡衡传》:“上天歆享,鬼神佑焉。”歆,歆享,旧指鬼神享受祭品、香火。鱼,水生动物,可食用。即鱼为歆享中的食品。
臧洪,字子源。《说文》:“洪,洚水也。”《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源,水源,源泉。“洪”与“源”都与“水”有关。
杨沛,字孔渠。《说文》:“沛,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说文》:“渠,水所居。”“沛”与“渠”都与“水”有关。
山涛,字巨源。 《说文新附》:“涛,大波也。”《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源,本义:水源,源泉。 “涛”与“源”都与“水”有关。
郭淮,字伯济。《说文解字》:“淮,淮水也。”《尔雅》:“江淮河济为四渎。”
曹彪,字朱虎。“彪”字由“虎”和“彡”组成。曹彪字朱虎是形体的减省。
费祎,字文伟。 “祎”与“伟”字形中皆含有“韦”,是形体的类似。
周鲂,字子鱼。 “鲂”由“鱼”和“方”构成。 “鱼”是“鲂”形体的减省。
据传,华佗的母亲把儿子送到学堂。先生看华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又让孩子读书,负担很重,就给此孩子起学名“华佗”。“佗”乃是负荷之意。华佗智慧过人,但开始读书时不够认真,其母批评了他,自那之后他开始刻苦读书。先生看到华佗的进步和变化,就给华佗赠字(号)“元化”。 “元”,是开始的意思;“化”是转化、变化、进化,有希望的意思,“元化”即开始变化。此后,先生边教边对华佗讲书中的道理,教了六年,华佗方成就学业。史书中说“华佗精通儒家数经”,就是从这里来的。
“名”一般只与“字”中的一个字相关,但有些也有例外。如:曹宇,字彭祖。彭祖,传说中的养生家。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彭祖精于养生,《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宇,泛指界限,边缘。《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宇,空间。《墨子·经说》:‘宇,弥异所也。 ’”(《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宇”与“彭祖”二字有关,而非与其中之一有关,此例特殊。
有时名为多音字,通过“名”与“字”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确定“名”的读音。如:王观,字伟台。《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此句中的“观”应读去声。由此可以推断,“王观”中的“观”也应为去声。又如:刘禅,字公嗣。 “嗣,继承,接续。 《左传·僖五年》:‘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禅”字有两个音,读去声“shan”时意义为“以帝位传人”。 “《孟子·万章上》:‘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禅”字只有读“善”音时才与“嗣”字有联系,因而“禅”不读阳平“chan”而应读去声“shan”。
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意被别人称呼,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8]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呼其“名”。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取“字”适应礼法,也适合了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逐渐退出了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然而对古人“名”与“字”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停步。
[1][5]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12.
[2][3][6]庄辉明,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8.
[4][7][8]潜苗金.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52.
[9]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王念孙.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徐豫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郭璞注.尔雅[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