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连云港分校,江苏连云港22200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广泛应用,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教育形式,日益受到重视。2001年深圳市首先开始了残疾人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至2012年全国已有30多个大中小城市开展了残疾人远程教育,扩大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也成为推进各地方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残疾人教育是对有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精神、肢体等残疾的人的一种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两类。学历教育是指根据残疾人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特殊教育方式在校教育,包括学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指对有一定就业条件而未就业,需转换职业和己就业需要提高技术水平的残疾人所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岗前、转岗和在职训练等。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有关于残疾人受教育的规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规划部署未来十年特殊教育发展,无不显示了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
连云港残疾人远程教育正式开始于2010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连云港学习中心”成立,由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连云港电大”)与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创办。2012年11月中心改名为“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连云港学习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连云港也成为江苏省继南京、盐城之后第三个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城市。
1.办学与运作机制
连云港残疾人远程教育采用以连云港电大为主体、市残联协助、教学场所设在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办学模式。市残联出台《连云港市奖励残疾人大学生暂行办法》,对参加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远程教育学习的残疾人实行免交90%学费的奖励政策。电大提供远程教育学习模式为残疾人提高素质、掌握技能、寻求发展作支撑。
2.教学方式与学习支持服务
在残疾人远程教育探索过程中,连云港电大充分考虑残疾人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以网上教学为主,面授导学、远程面授教学为辅教学方式。即在安排教师与学生定期面对面交流基础上,主要由师生在残疾人专属学习平台——阳光学习网上学习平台各门课程讨论区进行互动交流,使其在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能够轻松自主学习。目前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3名,教师7名,均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4名。
3.专业设置
目前连云港市残疾人远程教育专业设置为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层次,面向全市招收残疾人学员。课程体系按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统一安排,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实践课构成,课程性质包括统设课、非统设课,学生毕业最低须达到76学分,学制两年,学籍八年有效。开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个案工作、社会福利与保障、社区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专业课程。
4.招生情况
2010秋首届远程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大专班招收34名学员;2011秋、2012秋又分别招收23名和13名学员。学员分布涉及全市三区(新浦、海州、连云)和四县(赣榆、东海、灌云、灌南)。2010秋34名学员中,肢残28人,听障2人,视障4人,健全1人,分别占学员比例82.4%、5.9%、11.8%、2.9%;2011 秋 23 名学员中,肢残 10 人,听障4人,视障3人,健全6人,分别占学员比例43.4%、17.4%、13.1%、26.1%;2012 秋 13 名学员中,肢残9人,听障2人,视障1人,健全1人,分别占学员比例 69.2%、15.3%、7.7%、7.7%。
两年多时间,连云港市摸索实践,已逐渐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体系,2013春32名学员顺利毕业,取得中央电大专科学历毕业证书。但由于仍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残疾人远程教育目前依然是高等教育领域薄弱环节。
1.残疾人远程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全国开展远程教育的67家高校中,在连云港设立教学中心或学习点的有30多家,开设上百个专业,1万多名学员在读。但在这些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中,仅电大开设了专门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育,70名学员在读。
2.教学场地设施与残疾人“无障碍”化要求差距明显
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是为保障残疾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梯、洗手间、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等其他相关生活设施。市残疾人远程教育所在电大校区已有30年历史,虽不断建设完善,但目前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基本没有,辅助设备缺乏。
3.残疾人远程教育专业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残疾人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岗位工作能力或掌握生活、就业技能以及获得更多继续教育机会。但目前连云港市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类型受限,残疾人学习专业和选择范围仅限于社会工作一个专业,教育层次也仅限大专,满足残疾人终身教育需求的特色课程缺乏,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落后。
4.入学“门槛”与残疾人实际受教育水平不相适应
中央电大残疾人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形式,要求参加专科学习的学员应具备高中或职高、中等技术学校学历证书。但连云港地处江苏北部,经济实力和社会综合实力均在江苏排名靠后,特殊教育基础事业发展较弱,全市28万残疾人中高中以上学历者不足7000人,大量有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残疾人,特别是一批中年残疾人因历史原因,只有初中学历,难以取得远程高等教育学习资格。
早在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为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但该政策原则性仍然较强,既缺乏配套相关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关主体责任。如何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怎样发展好残疾人远程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实际总结思考。
1.电大远程教育网络为残疾人教育提供直接技术支撑
电大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骨干力量。电大远程教育拥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教学课件和覆盖全国城乡的教育网络,开发了远程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成为构建远程网络教学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市电大包括全省乃至全国电大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辅导管理网络即“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传输技术平台,为建设数字化学习港奠定了厚实基础。它更方便残疾人远距离学习,也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2.电大远程教育能直接为残疾人教育提供主要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
电大远程教育拥有包括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大量教学、培训资源,整合运用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媒体教学资源。电大可以把学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和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精品资源用于残疾人教育课程开发和管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残疾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电大电视中专教育和燎原教育,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通向农村提供了便捷途径。另外,电大也培养并聚集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直接解决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问题。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远程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人们总认为远程教育能减少成本,尽管初期投入较大,但通过远程教育产业化运作,招收大量学生,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的费用也就较低。但是,从实际发展看来,远程教育要保证质量,需要较大投入,特别是对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至少不能完全套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因而政府对残疾人远程教育财政倾斜投入还是十分必要,如可以高于普通院校经费30% -50%扶持。此外,还需尽早出台与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相配套的更明确、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或规范性文件,对残疾学生接受高等特殊教育期间经济资助、远程教育机构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必要“无障碍”化条件等特殊要求等进行规定,切实维护残疾人接受远程高等教育权利。
2.成立由政府运作的残疾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
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构建适合地方实情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必须明确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工作思路,建立运行顺畅的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机制。这需要政府出面组织、统筹、协调,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政府统筹、合理整合、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地方政府应成立残疾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残疾人远程教育进行综合管理、指导与服务,集终身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训服务和管理、监督、协调为一体。指导中心主任建议由市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残联与教育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由宣传、人事、劳动、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人员参与。
3.加强残疾人远程教育师资岗前培训和在职提高
远程学习正在充分利用电子媒体,使教育向着更为广泛的群体迈进。但“技术固然重要,然而称职的教师和合理的教学更加重要。”残疾人远程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领域丰富知识和网上教学技能,还要通晓特殊教育基本原理,具备与残疾人沟通能力,单纯依靠接收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短期内无法满足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求。通过岗前培训,使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有志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是缓解残疾人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短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要求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政府教育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建立专门培训机构,编写培训大纲和相关教材,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培养优秀的残疾人远程教育教师队伍。
1.进一步健全宽进严出的远程教育学习制度
给残疾人积极创造教育与发展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和劳动力解放,是最科学、最人道的态度和措施。残疾人远程教育要以公开入学与公平就学为基本原则,在打破入学年龄同时更要打破入学学历门槛,实行自主招生和“零障碍”注册入学制度。只要年满16周岁,具备相应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均可注册入学。入学后,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根据自己兴趣、现有基础和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形成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学生在第一学年通过一定数量基础课程的补修学习或实行半年脱产预科学习制度,考核合格后即可进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
2.培养目标、课程模式、考核评价都要多样化
全纳教育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应针对不同个体特殊需要,制定出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残疾人远程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培养“职业人”教育要求,设计课程、安排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大力发展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建设满足残疾人就业、康复、文化、体育、生活、娱乐的非学历特色培训课程,充分体现远程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办学功能。考核评价要更多体现职业要求。比如,对英语、数学等课程可以通过专业课学习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学分替代。教材可直接采用职业资格考证教材并按其要求实施教学,为残疾人获取相应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远程教育发展优势所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残疾人教育中应用有利于为残疾人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要继续引入先进、实用信息技术,建成适应各种类别残疾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类型残疾学员学习需求。如:应当对网页、各种格式的文本文件、视频资源等无障碍设计进行研究。为重度残疾学生添置计算机附属配件,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进行一些生理功能康复。改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提供放大的屏幕图像、替代的键盘和鼠标、语音识别软件等为视障学员提供必要的阅读便利。
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特定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教育问题热点和焦点。我国目前有8502万残疾人,应该说没有残疾人参加的教育就没有实现教育平等,就谈不上整体教育公平。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以此促进社会成员学习权、生存权、发展权得以保障,尤其是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生发展进一步融合,使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显现,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更加优化,以此成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开拓为残疾人教育服务领域。
[1]杨民.论特殊教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科学,2005(6).
[2]严冰,胡新生,于靖熙,瞿伟,赖小乐.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
[3]邓玉文.日本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办学经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
[4]王敏.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
[5]马宇.美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