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镇溪去》——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对比研究

2014-08-15 00:53
关键词:旧社会孔乙己乡土

李 俊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0)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刻的,而其中就包括现代著名作家蹇先艾。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一是生活年代,鲁迅生于1881年,蹇先艾生于1906年,鲁迅的一生跨越了近、现代两个历史分期,而蹇先艾则完全生活在现代,因此,从先后顺序来看,蹇先艾在开始创作之前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二是作品的创作年代,鲁迅1918年创作《狂人日记》,1919年创作《药》、《孔乙己》(1923年编入短篇小说集—— 《呐喊》);蹇先艾1927年创作《朝雾》,1930年创作《一个英雄》,1934年创作《到镇溪去》 (编入短篇小说集—— 《酒家》)。进而,1919年五四运动是近、现代的分界线,鲁迅作品的创作时段跨越较大,而蹇先艾作品则全部创作于现代这一历史分期,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蹇先艾正是鲁迅作品影响下的现代作家之一。将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相类以及历史沿革的印记,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到镇溪去》小说简介

《到镇溪去》选自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 《酒家》。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塑造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勾勒了一幅由旧社会一群“小人物”所构成的生活画卷。比之蹇先艾的早期作品,《到镇溪去》这篇小说已少见了那种对乡间习俗的冷酷描写,对比他的另一篇小说《水葬》,虽然文中仍有几笔速写一样的点画——对“几位夏布长衫”穷苦人的“侮蔑”,但显然他那支充满乡情的笔,已转向了对社会背景的深刻关注。小说采用了略带悬疑的情节布局,从对“夏胡子”的状况描写引出小说的另一个主角“孙大哥”,并将“孙大哥”的心理活动贯穿始终,采用春秋笔法突出了“春云栈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借用“夏胡子”之口、“孙大哥”的心理和“春云栈老板娘”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更为积极的价值取向。

二、《到镇溪去》与鲁迅作品对比研究

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具有两种本质性的差异与相类,这两种本质一是整体性的,二是细节性的。

(一)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整体性对比研究

1.整体差异对比

众所周知,鲁迅开创了以文学作品“改造国民性”的先河,对启蒙我国旧社会的国民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方法却是通过一些小人物来实现的,其很少聚焦于旧社会这一大背景,而是通过“微缩”的形式,将对旧社会国民思想的批判融入一个很小的场景——虽小,却极具代表性。鲁迅笔下的艺术形象是极具层次感的,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而这种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步演化的,其精神特征也是较为突出的。例如,反映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包括孔乙己、阿Q和《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反映旧社会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包括《肥皂》中的四格、《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反映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包括“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魏连殳等。这表明鲁迅在批判旧社会国民性的同时,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

进而,如果说是鲁迅揭露了旧社会国民的赤裸裸的劣根,而通过蹇先艾作品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丝曙光——解放国民思想的曙光。从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酒家》、《一位英雄》和《盐的故事》等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在旧贵州那篇贫瘠的土地上,旧国民思想已萌发出新芽,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仅是体现在人们对旧社会、对独裁、对军阀政权的不满层面。以鲁迅作品《孤独者》和蹇先艾作品《孤独者》对比为例:鲁迅的《孤独者》是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而蹇先艾的《孤独者》则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前者最大的精神特征是赤裸裸的“孤独”,而后者的精神特征则是无望的“孤寂”。魏连殳的“孤独”是对知识分子理想破灭的“失落”,而侯聪之的“孤寂”则是对抗日战争前景悲观的“失望”。

由此可见,从国民性批判到作品的整体差异,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2.整体相类对比

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的整体相类之处在于两者都对“乡土”表达了最执着的爱。

(1)基于鲁迅作品视角探析,表面上,鲁迅所表露的是对乡土文化的批判。例如,《社戏》中塑造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形象,纵观《社戏》全文,无论从哪个角度解析这篇小说都与“批判”无关。然而,结合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中日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小说中所描述的“平静”与社会背景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鲁迅才会发出“招牌虽换,货色照旧”的感慨,也正因如此,这篇小说才表达了对乡土间“麻木”的批判。然而,鲁迅又用他的满含深情的笔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乡土世界:一艘极具地方特色的船、夜渔的老渔父、河岸的罗汉豆、宁静祥和的平桥村,都表达了鲁迅对乡土的浓浓的爱。因此,宏观来说,鲁迅对乡土的批判正说明了他“心中有爱”,正表明了他重返故乡的热望。

(2)蹇先艾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蹇先艾的作品几乎全部与旧贵州这片土地有关,在他的笔下,是毫无掩饰的乡土情深,是赤裸裸的对乡土的眷恋。虽然蹇先艾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联系了社会背景,但总体来说,其所要表达的,是其乡间的人民、乡间的生活、乡间的风土人情乃至乡间的思想面貌。因此,从乡土情结层面来说,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的创作思路基本保持了一致,后者是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前者是表达出对故乡未来的期盼,两者都是透过乡村来展现种种社会悲剧,投射出对各自不同的乡土深沉的情感。

2.框架协议采购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框架协议采购过程中签约时可能会存在大宗物资框架协议与项下订单没有明确效力等级关系和优先顺序的问题。另一方面框架采购中执行周期长、订单发布分散的框架协议,未约定合理的退出机制等也存在较大法律风险。根据防控重点的分布情况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有:

(二)蹇先艾作品与鲁迅作品的细节性对比研究

1.细节差异对比

提取几个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阿Q以及《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赵七爷等等,将其与《到镇溪去》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物心理还是价值取向,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孔乙己”是近代读书人群体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人物心理所反映的,是旧社会背景下读书人的价值观——以考取功名为主要目的,但他们即便实现了个人理想,也可能会沦为如《官场现形记》里所描写的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对旧社会的愤恨源于社会没能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而阿Q更是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群体的缩影,从阿Q心理所反映的,是旧社会背景下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观,即对名、利与权势的追求。从孔乙己、阿Q等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对旧社会的认知是麻木的,他们不能理解为何社会会变质,不能找到影响他们命运的主要根源,更不能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反抗的思想,所以他们的一生才会是悲剧,才会是旧社会的牺牲品。

而反观《到镇溪去》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与鲁迅笔下的人物相对照,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一种差异,如“夏胡子”对“军阀连长”的反感、“孙大哥”对“抓壮丁”的仇恨、 “春云栈老板娘”的思想观念等。在“孙大哥”和“春云栈老板娘”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与“夏胡子”那种赤裸裸仇恨不同的、一种无声的抵抗。“孙松轩”和“春云栈老板娘”的遭遇十分相似,前者是为了反抗“抓壮丁”而甘心做一名挑夫,后者是为了避免嫁人后丈夫再被“抓壮丁”而宁可守寡。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他们在当前生活中采取了消极态度,是因为他们已经看穿了旧社会的丑恶面貌。而小说人物心理与行为的不同,正是《到镇溪去》这篇小说与鲁迅小说最大的差异之处。

2.细节相类对比

但精读蹇先艾作品和鲁迅小说,我们又能够看到一些很显然的相类之处,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

(1)小说的文本描述。从小说内容来看,《到镇溪去》的文本描述虽然与现代作品的风格类似,但有些仍沿袭了鲁迅小说的文本风格。

例如:

②船钱,劳动者是制钱两千……达官贵人,听凭他们随便给(《风波》)。

③一碟炒豆、两个帽儿头、一碗豆花,——记住!多来一点儿海椒蘸水(《孔乙己》)。

从蹇先艾作品的文本描述方面来看,他的小说文本显然是借鉴了鲁迅作品的文本风格。然而,从蹇先艾作品中我们虽能看到一种痕迹,但更多的是创新,是在朴实无华中营造个人特点。例如,小说中的第三个主角“春云栈老板娘”在小说中仅有一句台词,但读完小说后,这个人物却能够为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不着痕迹,不细致地思索竟然都很难想起这些印象是源于哪里,这正是蹇先艾小说文本描述的创新点。

(2)小说的语言风格。与鲁迅小说不同的是,对于旧社会面貌,《到镇溪去》这篇小说中也有尖锐的讽刺,更有对旧社会丑恶现象无情的抨击。然而在叙事手法上,或在小说人物的语言风格上,蹇先艾的塑造方式却不是盲目地狂躁,而是首先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人物的心理,其次通过细细地品味才能引发对旧社会的仇恨。但蹇先艾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塑造也有与鲁迅作品相类的一面,例如利用“夏胡子”的语言风格来突出这一形象的个性特点:

①孙松轩,你这个家伙!气都还没歇定,就来想人家的方!

②将将就,一个人要不成家,还不是空事。

③到那边船篷里头过夜去罢!

简短的三句话,就把“夏胡子”的性格特点完整展现出来,这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3)小说的人物形象。《到镇溪去》这篇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完全是蹇先艾小说的特点,只有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唤起读者的不平和同情。进而,从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阿Q、闰土、藤野先生、华老栓等。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方法——都是抛却了传统浅白的人物塑造方式,从其他角度来塑造人物,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更为人性化。

(4)小说的价值取向。除了反映人物,《到镇溪去》还表露出哪些价值取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对《到镇溪去》与鲁迅作品的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与鲁迅一些作品的价值取向是极为相似的。前者所反映的是旧社会一批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其中,人物的心理与旧社会的发展内涵是冲突的,从这几个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旧社会的整体面貌。因此, 《到镇溪去》这篇小说的价值取向在于揭露旧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而这与鲁迅小说中所描写的“吃人的旧社会”又有什么不同?诚然,还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于:鲁迅作品在反映社会黑暗的同时还加入了对传统思想、礼教的批判;而蹇先艾作品则纯粹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但总体来说,其目标一致。

三、结论

结合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蹇先艾作品是鲁迅小说的延续。鲁迅的早期作品都创作于近代,即中英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段,假如将鲁迅作品进行大致分类,并提取不同时段的作品特点,那么,早期 (近代)鲁迅的作品还残留着古代文学的痕迹。他的《自题小像》是一首古体诗,他校点了《嵇康集》,创作了《会稽郡故书杂谈》并题记《百喻经》,而截至1918年 (五四运动前一年),才接受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新思想,创作了《狂人日记》。1923年 (现代)是鲁迅作品风格和其思想变革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将《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作品收录到《呐喊》短篇小说集;而在1926年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 《彷徨》中,我们却看到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1934年3月,他创作了《南腔北调集》,1936年逝世,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心力交瘁。但抨击旧社会的精神和力量却没因鲁迅的逝世而消亡,蹇先艾在1934年放下了叙写乡土文化的笔,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精神,继承了鲁迅的重任,延续了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辈的步伐,揭示了旧社会的丑恶面貌,为众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变革指明了方向,而这,正是蹇先艾作品的价值所在。

[1]吴永福.鲁迅散文略谈[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9).

[2]尉文莹.关于鲁迅小说《风波》的文本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

[3]王建忠.三度执教《孔乙己》——步步挖掘文本价值,步步走进深刻鲁迅[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6).

[4]吴川.孤独的不同诠释——鲁迅小说《孤独者》与蹇先艾小说《孤独者》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9(13).

[5]张思思.蹇先艾小说的批判与讽刺主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旧社会孔乙己乡土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浅析《金锁记》中的封建枷锁与苍凉宿命原型
法国大革命对旧中国社会的影响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