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教育从“说教”走向“体验”——“防拐”模拟教育活动带来的思考

2014-08-15 00:46湖北省军区幼儿园祝红娅
当代学前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陌生人幼儿园幼儿

■湖北省军区幼儿园 祝红娅

在幼儿园里,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应放在工作的首位,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自护意识呢?尽管幼儿园开展了不少安全教育活动,但是从幼儿的反馈来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依然比较弱。是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教育策略不当,还是家园配合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大班“防拐”教育活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出发,谈谈对开展安全自护教育的思考。

一、案例描述

2013年11月,大二班开展“我的身体我做主”主题活动,于是“不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时该怎样保护自己”等诸多问题成了大家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你放心,谁也带不走我!”

真的带不走他们吗?幼儿园请来了两名家长和保安师傅,与班级教师一起开展了“防拐”模拟的演练。

这天,26个孩子在活动室玩玩具,袁老师借故上厕所离开了。两名带着玩具和食品的陌生人进来了说:“小朋友,袁老师不在吧,她在楼下,我带你们去找她吧。”孩子们瞪着眼睛看着他们,没有说话。陌生人拿出玩具和食物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手里拿着食物、玩具,脸上露出了笑容,开始放松警惕。

“陌生人”和蔼地继续说:“我们到外面去找袁老师,就在楼下吃东西吧。”11个孩子凑过来,跟“陌生人”下楼。

孩子们到楼下,大家开始高兴地吃手中的食物,其中有一个孩子东看看西看看,似乎心里在打鼓,“陌生人”见状马上递过一个巧克力:“我这里有好吃的。”那名孩子接过巧克力,和其他人一起吃起来。

孩子们一边吃一边说话,气氛很融洽,陌生人见状:“小朋友,袁老师在外面,我们上车吧!”没有一个孩子犹豫,11名孩子都“呼啦”跟着“陌生人”朝幼儿园大门走去!

这时,袁老师出现了,她大喝一声:“你们干吗去?”

孩子们一下子呆住了:“那个阿姨说带我们去找你。”

袁老师问:“你们认识她吗?能不能跟着陌生人走?”

孩子们反应过来了:有的使劲捏着食品袋,有的头低下来,有几个女孩开始哭起来……

在事隔两周后,班上又来了两位“陌生人”,这次孩子们都很严肃地质问他们:“你是谁?”没有一个人上当。据家长反馈,自那以后,孩子们外出警惕性很高,只要看见陌生人,哪怕他们面带微笑,孩子们也明显带有防备心。大二班袁老师表述这个现象时喜忧参半。

二、案例折射出的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由案例可知,孩子们在课堂上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无法区分陌生人是“不良企图的人”还是“老师的熟人”;他们面对食物、玩具的诱惑容易放松警惕;安全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从众表现——有些孩子看见同伴跟随他人走,没有质疑、没有劝阻;活动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现象,无不折射出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一)安全教育重说教,轻行为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需要具备的安全知识和自护能力的指引偏少,教师通常做法是将目标分解成四类活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图片、故事让幼儿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孩子们看似都知晓,但是在实际情景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这主要是由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幼儿年龄及认知特点造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提供材料、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指导,同时激发幼儿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幼儿在活动中去获取自护的经验。本案例中,前期教师更多关注了幼儿对安全内容的认知,幼儿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由于忽略了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真正的自护能力并未能构建,“被骗”就在所难免。

(二)安全教育重目标达成,轻社会情感体验

教师在安全教育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近期开展何种安全教育活动,幼儿对类似事件的反应就尤为强烈。本案例中,由于幼儿有上当受骗的经历,就误认为“陌生人”就是坏人,对他们微笑的人也许就是有所企图的人。有些家长为了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会夸大甚至扭曲安全教育中的一些概念,比如“你不要摸插头,碰到会被电击”,还有在本案例中,孩子们看见陌生人搭讪就有明显的警惕性,用严肃的神情回应他人的热情,这种矫枉过正的表现会妨碍幼儿正确的认知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性交往。

三、对现阶段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思考

如何有效实施安全教育,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安全认知和行为呢?通过这则事例,笔者认为安全教育源于幼儿的生活,也应落实到幼儿的安全行为上,在生活、活动中,建立正确的认知与安全行为及情感,让幼儿在体验中提高安全自护能力。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正确的安全认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主张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把安全教育纳入到“真实的生活世界”,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建构的“安全经验”最为直接有效。

教师在生活中,要学会从安全的角度关注幼儿身边发生的各类事情,尝试在一日生活的多个环节,关注随机事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调动幼儿体验的热情,在生活实景中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体验。如在户外活动中,结合幼儿玩大型玩具拥挤的现象,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做?”树立正确的安全认知,幼儿还可以和教师一起整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共同制订玩大型玩具的安全规则。

(二)在活动经历中,实现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皮亚杰认为: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知识的建构不是灌输式的学习与训练,而应该是一种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应该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作为让幼儿获取安全经验的重要渠道。受安全教育复杂性、随机性还有幼儿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安全认知会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在案例中,每个孩子都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陌生人”进行伪装后孩子都情不自禁跟着他们走。针对此类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在创设的情景中,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辨别,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实现向行为的转化。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法、故事法、游戏模拟法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教师在开展安全活动时要从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安全认知、促进幼儿由认知到行为转化这三方面来思考,以保证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三)在过程中引导,实现积极情感体验

在关注安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安全教育中的细节体验,慎重考虑教育细节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使幼儿接纳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教师在园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情绪,组织幼儿交流,让幼儿明白:“这两个陌生人是经过伪装的,伪装后的坏人连大人也不容易分辨,孩子们上当受骗不要太难过了。”让幼儿讨论:“这两个人是老师请来的,他们不是真的坏人,如果他们给我们打招呼,我们该怎么办?”逐渐让幼儿走出“受骗”后的不愉快,知道礼貌与人相处是好习惯。另一个途径是请家长配合,教师及时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及时与教师交流幼儿安全认知与行为情况。当发现幼儿在认知过程中有不良情绪产生时,家长要和教师一起,了解原因,及时利用倾听、转移、谈心等方法疏导,保证幼儿社会认知的正确性和安全行为的一贯性。

猜你喜欢
陌生人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