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近日,新华社刊文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的项目,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发生在陕西的两起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暴露出地方政府的“招商饥渴症”。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地方政府成为“冤大头”?是地方政府缺乏智慧?其实不然,政府部门中不乏精英,所以,与其说是地方政府缺乏智慧,不如说是缺乏理智。缺乏理智,自然就会干出“政绩冲动”之类的事情。这些看似“弱智”的行为,实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急于创造政绩的冲动。为了所谓的大发展、快发展,一些地方就会“拉到篮里就是菜”。
我们附近有个县,总是为县域经济总量做不大,财政收入上不去而发愁;甚至给政府相关部门下达硬性“招商引资”指标。规定时间招不来商的部门“一把手”,挨板子不说,弄不好就要摘掉乌纱帽。在巨大的“招商引资”压力之下,该县相继招来了别处不要的几个重污染企业。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污染企业落户偏远地区,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与一些地方政府患上“招商饥渴症”不无关系。结果,经济总量上去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去了,而这里的环境却被严重污染了。挣来的钱,还不够恢复环境,恢复碧水蓝天。
哪一个“招商饥渴症”,不是“项目饥渴症”?不是“政绩饥渴症”?在某些领导眼里,有商机,有项目,自然就有政绩;有了政绩,就等于有了“进步”的筹码,就等于有了“上升”的空间。这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头头脑脑,其实很清楚“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对环境有没有破坏或污染的情况。然而,因先天条件所限,在竞争上没有多少优势,只有靠“优惠”或牺牲环境来弥补。
近年来,招商引资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必需品”,被迅速推广开来,被众人学习效仿。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工作方面可谓“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只要是政府部门,就连像图书馆、宣传部、妇联这样的单位,也被分配了招商指标。招商指标与相关单位的目标考核、工资福利,甚至提拔任用挂钩。
对此,有识之士指出:地方政府热衷招商无疑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论英雄”的不良政绩观密切相关。有的地方在考核压力下“饥不择食”,缺乏对引进项目的应有鉴别力,对外来投资者的身份和能力不做深究,导致了政府被“忽悠”的新闻不断。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