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国内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2014-08-15 00:45瞿旭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者课堂教学

瞿旭晟

瞿旭晟/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上海20009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受到直接而有力的冲击。就高等教育来说,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现象莫过于大规模开放式课程(MOOC)的兴起与流行。MOOC的崛起,不仅仅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在开拓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作者作为高校教师的切身经历和实际考察,试图分析MOOC对国内高校课堂授课的冲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MOOC的崛起

现代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媒体的发展,在全社会层面大规模推动了教育的开放性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则将这种趋势变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MOOC,国内有翻译为“慕课”)就是开放式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典型产物。MOOC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行为,其兴起与流行发端于美国,其先行者包括MIT、斯坦福大学等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机构。MOOC概念的明确提出,出自于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戴 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 (Bryan Alexander)的贡献。[1]当前,著名的MOOC实践机构包括可汗学院、Udacity、Coursera、EDX等等。这股浪潮甚至已经从海外延伸至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正式加盟edX,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宣布加盟Coursera,向全世界推出中国的“大学公开课”,MOOC无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股新的推动力。[2]

从实际运作来看,MOOC具有两个一般性特 征,一是开放式获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规模可伸缩(scalability),[3]课程是为无限数量的学习参 与者设计,具有显著的大规模性。[4]在这种特征背后,是所谓的关联主义的基本理念,即认为“信息”是节点(node),“知识”是连接 (connection),“理解”是网络的突现特性(emergment property);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和“意义建构”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讨论。学习者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使用多种工具和平台。[5]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提供的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6]

根据以上对MOOC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课堂组织方式、师生互动、教师角色以及授课效果评价等方面,这种全新的开放式在线课程都和我们现有的高校授课形式形成明显的反差。那么,这些反差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影响如何?

二、MOOC对高校课堂授课的影响

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行为,传统的高校课堂授课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模式,都依赖于现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模式下,师生角色长期以来是相对固化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也高度框架化。在互联网技术对青年学生渗透日深,学生信息捕捉能力和反应能力甚至优于教师的情况下,这种教学形态显然不能适应今天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科学属性和管理属性都面临着调整的需要。[7]具体来说,以MOOC为典型的依托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教育对传统高校课堂授课会产生以下诸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对现有的高校课程设计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基础课程乃至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有明显的规范要求,此举的好处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比较容易进行横向评估,但是这种“一体化”并极为详细的课程设计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在授课时主动性的发挥。在这方面,MOOC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根据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的各自特性来做相应的设计,这不仅赋予学生学习方面的巨大灵活性,也凸显了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特征。

其次,MOOC课程对技术的深度使用反衬出现有高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近些年来,尽管高校课堂已经开始摈弃“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形态,但整体而言,受限于硬件普及和教师使用主动性不足等因素,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呈现出较为古板的模式。与此同时,随着85后乃至90后的新一代“数字居民”型学生进入高校,他们对于新型技术形态有着天然的偏好和熟悉。著名学习软件设计家马克·普林斯基 (Marc Prensky)于 2001年提出了“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的概念,以体现当代人与其前人在数字化 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8]某种程度上,相当多的高校教师都属于“数字移民”,而学生则都是“数字原生代”。因此,课堂教学形式往往成为学生评价教师授课效果时最重要的考量,也在实际教学中成为教师和学生争议的焦点。

第三,MOOC的分布式形态建构了独特的以兴趣为中心的全球型学习社区,这也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学分式”学习的逆反。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来分别组织,因此,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的选择都局限在相对较为固定的一个较小的基数上来开展,这样做造成的实际影响就是造成大量学生上课奔着“学分”去而不是追求教育自身的目的。而MOOC却彻底颠覆了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在围绕兴趣选修相同课程的同时,他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工具来达成相互之间的连接与沟通,从而有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MOOC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9]

三、高校课堂教学的应对之策

面对MOOC带来的种种挑战,而现行高等教育模式又无法立刻与之全面接轨的情况下,如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就成为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紧迫课题。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自身的授课体验,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与具体规范的执行需要有更大的灵活性,应该允许不同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性来设置课程的形态、进度安排、考核方式以及效果评估模式。唯其如此,高校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才能够更加妥当地体现各自的专业特点,更有可能适应所谓“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教师要积极提高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力度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从教育的未来趋势看,新技术对日常教学的全面渗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的使用不仅意味着教学形式的变化,它更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的全面再造。对于未来的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形象地称之为“翻转的课堂”,其意思是说不同于现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新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自主交流并寻求教师的反馈,这一切能够实现的前提就在于各种形式的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第三,在“信息”泛滥,“思想”稀缺的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强化自身知识管理与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在知识层面的独特性。我们都知道,当前的信息环境使得学生在获得极为充裕的“信息”同时,容易陷入“碎片化”的浅尝辄止的学习困境中去。事实上,很多MOOC课程在实际运作中退学率很高,其背后即有此类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教师的课堂授课依然停留在“信息灌输”的层面,显然完全不适应学生的需求。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保持自身知识容量的不断更新,并在授课中注意呈现知识的逻辑而非信息的列举,则更有可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的需求。

总的来看,MOOC的兴起与流行,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流程、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都为现行的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想与新方法,体现了高等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巨大包容性与可能性,高等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1] Masters,Ken.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11,(1)

[2] 王海荣,张伟.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示——基于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 [J].天津电大学报,2013,17(3)

[3] 王玉丰.从MOOC兴起看我国优质高教资源共建 共享的困境与出路[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3)

[4]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5]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 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6] [9]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 国远程教育,2012,(3)

[7] 老松杨 ,江小平,老明瑞.后 IT时代 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3)

[8] 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13(5)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习者课堂教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