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4-08-15 00:45李鼎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政治

李鼎香,阮 瑶

所谓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等工具和手段进行即时通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以短信形式发送给个性化的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 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1]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2]微博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给本身就面临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一、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目前,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

1.网络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重视人的主体性,其工作方式一直是“主体—客体”的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地位不平等;内容和形式单一,主要是“单向灌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微博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微民”身份的虚拟性,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平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受教育者提供的是信息选择,微博的互动性也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不再是楚河汉界,而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2.微博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通讯,其丰富的共享信息内容和多样的信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微博的内容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转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来了大量生动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克服空洞乏味的缺点,内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生动。微博还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有很多缺陷。例如:被教育者因为各种因素,常常言不由衷,不能够把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给教育者,教育者不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微博从“面对面”到“键对键”,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沟通的地点也不再只有教室、办公室、校园等实体地方,在微博这样的“虚拟空间”里,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广阔。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当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处在社会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碰撞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1.微博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同时担任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主导信息环境,在受教育主体周围营造以证明教育信息为主的信息环境,实现引导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教育作用,教育信息环境在内容上比较“纯洁”,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占据着主导地位。网络传播带来的开放性、多样性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多主体建构、多重影响等特点给信息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使原来在地域文化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更多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容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被多元化所淹没。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超越时空性的特点,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容易导致大学生国家、民族意识淡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带来冲击。

2.微博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微博在直接、间接传播思想观念的同时逐渐淡化了以往掌控话语权的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使其逐渐成为微博中的一员,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化,而是用自己的“天平”去判断,来辨别,这不仅打破了其先前话语权的权威,而且不断冲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增加了。微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信息“病毒”的干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让本就困难重重的德育更加复杂化。微博,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学生生活的边边角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课堂建设,建立良好的集体规范,确定一个明确的集体目标,但微博重视个性,弱化了群体,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微博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目前,微博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得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表达思想、沟通工作的重要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微时代”对大学生的道德信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网上渗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二是坚守微博阵地的正确舆论导向难度加大。我们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管理和控制有一整套比较成功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以往任何媒体相比,微博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使传统管理手段失去效用。三是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由于“微民”的身份难以辨认,往往容易诱发一些自我控制较差的“微民”不顾道德和责任,在微博上为所欲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长期接触微博的大学生更易于被微博中的 “病毒信息”所蛊惑,在“三观”上出现混乱,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倾斜、迷失和蜕变。[3]

三、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高校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价值观。确立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新主体观,克服片面的唯教师主体观,同时防止片面的唯学生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其次,要确定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新任务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微时代”,学生按照自身的价值判断,实现自身主体性和个性的极大张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最后,要确立育人与同步推进的新功能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作用是育人。“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其快捷的优势,在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的同时,构筑良好平台,打造网络文化,多渠道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2.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对此,要加强学习,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要通过实践参与和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施行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3.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引导。后现代主义重要人物之一罗恩·欧斯顿说:“我们必须确定,接触网络是有刺激效果的,这个举动是明智的。我们必须记住,并非单靠网络就能成功,有些事情必须由引导学生接受网络的老师来做。”[4]因此,基于学生在“微时代”的“主体化”特征,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增进平等互动教育。

4.多层面培育校园“微文化”。校园“微文化”既是微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是战斗武器。“微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微文化”氛围,牢牢把握“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确保微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不仅要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进课堂还要进微博,同时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弘扬正面的“微文化”。要主动出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拓展校园“微文化”新阵地,建设塑造大学生高尚品格的“微文化”,营造良好的“微文化”氛围。不仅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微文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社会微观环境。

[1]毕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3]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