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中的三个思维误区

2014-08-15 00:54:54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
关键词:笼统思考者评论者

□ 杜 涛

时评写作是一种个体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评论者的能动思维过程。对时评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思维的研究,包括对思维误区的研究。如学者赵振宇就列举了评论思维中的多种错误,包括片面性、自我中心、非此即彼等。①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238页。笔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三种常见思维误区,即定式思维、笼统思维和悟性思维。一是因为这三种思维误区在现实中存在相当广泛;二是因为其危害较大,不仅影响时评的推理过程,而且侵蚀评论的立论之基。

一、定式思维

评论者的观点从何而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持有一些思维定式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限制我们做出公正的判断。我们的很多见解和态度,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情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我们的父母和朋友的观点,我们的社会阶层、地域、种族和政治倾向等。对此,我们浑然不觉,视之为理所当然。

另外,人们往往有天生的趋势,去过滤掉不符合自己定见的信息。人们倾向于记住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新闻而忽略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事实。人们通过主观选择来强化自己的定见,如人们常常强调兴趣。囿于兴趣,人们就会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对反面的事物和经历视而不见。

我们的社交活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如交友。因为主观因素,如果我们选择接触的都是和我们“志同道合”、“兴趣相近”的人,那么我们就会听到同样的话,看到同样的东西,具有类似的阅历,让我们产生另类的闭塞。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如今的时评常见到不同政治倾向的评论者相互指责,不同社会阶层的评论者互相攻击,鲜见双方改变立场或达成共识。其实质就是一种定式思维的表现。

定式思维造成人们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对任何问题会得出唯一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深信不疑,表现出近乎固执的自信,难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

定式思维对时评写作尤其有害。世事变化莫测,进入新闻报道的世事风云、世态百相,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定式思维把人的观念进行“格式化”处理,以固定格式的观点去解释无限的世事,一定会生搬硬套、漏洞百出。

破除定式思维,我们可以从传统智慧中寻找解决之道。《易经》中言:“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见解“得乎其上”呢?韩愈的《师说》中有“圣人无常师”的说法,因此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取法于众”。评论者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研究来破除思维框限,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避开常规、刻板的思想意识。进而言之,评论者如果能超越自己的立场和背景,更加公正全面地看待问题,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观点见解更深刻,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且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提高,真正地“超凡入圣”。

二、笼统思维

笼统思维是一种没有层次、深度,认识事物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思维方式,以模糊性和混乱性为特点。

造成笼统思维的第一种原因是懒惰。具有思维惰性的人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对事物的认真分析和深入了解,缺乏明确的判断和结论。

在时评写作中排除思维惰性,要有表达的欲求和目标。对思维惰性较大的评论者,可以尝试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分类、分解或比较,使考察更深入。另外,要习惯把自己通过思考得到的结论写下来,以便于事后验证。即使事后被证明错误,评论者也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日后结论的正确率。

笼统思维的模糊性和混乱性有时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也有关系。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考虑情感、信息、逻辑、期望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此时笼统思维者往往会乱了阵脚而陷入混乱。②兴盛乐:《超常思维的诀窍》,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5—6页。有些事物本身过于复杂,导致人们一时不能形成清晰的见解。如时下的房地产政策问题、对同性恋的态度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等,有多少时评家做出了经不起推敲的笼统结论?

日本学者兼时评作者中西辉政认为,面对复杂事物,人们不从一方面而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会带来迷茫,所谓迷茫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学习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会使人变得富有内涵,思想会因为迷茫而变得更具有延展性和深度。因此,当人们犹豫不决时,不要轻易妥协得出一个并不能令人满意的结论。可以再坚持检视自己的想法,就会使思想得到延伸和提高。①(日)中西辉政著,陈勤、雷蕊菡译:《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68—70页。笔者认为,时评作者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不急于得出结论,待思维清晰之后再发表见解,做到厚积薄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造成笼统思维的第三种原因是人们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西方一篇著名的论文《刺猬和狐狸》中,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把思想者和作者分为两类——刺猬式的思考者和狐狸式的思考者。题目来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一首诗:“狐狸知道许多小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个大事情。”

对于时评来说,因为评论者面对的是具体新闻事件和各种社会现象,而非重大的哲学问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评论者要做狐狸式的思考者。如一位学者这样论述:“有些人有用一种理论或原因说明一切的心理习惯。这样的人有时被称为刺猬式的思考者,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用把刺竖起来的方法应对,与注意具体和变化(称为狐狸)的思考方式相对立。刺猬式的思考者万变不离其宗,敢于将他手中的原则扩展到所有领域,认为什么都是它的反映,什么都雄辩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只有一把锤子,所以看什么都是钉子。研究发现,刺猬式的专家比狐狸式的专家成功率低。原因很难理解吗?他们看到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②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比如有些评论者对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行为进行评论,总是做同样的思考和论断:他们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没有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等等。这样的判断并没有错,但过于笼统。这些评论者善于用宏大的话语体系去分析具体新闻事件,但大而化之的评论有意无意间忽视了现实的复杂多样性,没有对生活做细致入微的考察。

三、悟性思维

相比之下,悟性思维是国人历来推崇的一种思维方式,影响深远。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既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没有严格的受控实验”的独具特色的悟性思维。③王微:《悟性思维:开启中华原典文化的密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悟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它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思维运动的构成是多种心理因素及多种运动形式的高度契合。它既不可能构成完全的抽象思维,也不会构成清晰的具象思维,而“必然是一种似与不似、若明若暗、若隐若现的相对虚化形态”④郭溥澜:《悟性思维解析》,《艺圃》1992年第3期。。如有学者在批评被认为是中国独特智慧的“天人合一”思想时说道:“到底如何‘合一’,这里面到底有如何深刻、独特的思想,许多人并不清楚。能表述出来的意思,或者是某种‘天人感应’、‘人生代表天命’式的神秘主义;或者类似于在晚霞融入海天之际的抒情感受;或者是‘人在自然中生存所以要顺应自然’的平淡见解。”⑤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1页。在这里,悟性思维没有对概念清楚的界定,没有分析的基础,没有实践的对应和验证。

笔者认为,在时评写作中,悟性思维是评论者应该慎用的思维方式。悟性思维注重跳跃式的联想多过逻辑推演,注重思想的曲折表现多过直抒胸臆,注重意境的直观领悟多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一方面,它不注重认识结果的确定性和可交流性;另一方面,它缺少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而这两点正是时评写作中所要竭力追求的内容。

由于国人的悟性思维习惯,许多时评作者在立论、写作过程中深受其扰,应引起警惕。如一家报纸2010年的元旦社论《每一声节日的问候,都在把我们唤醒》,读来令人费解。现摘其部分内容如下:

其实一方面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另一方面太阳底下又并无新事。哪怕这是元旦,也只是万千日子中的一个,稍不留意就默默溜走了。我们只是想要找一个机会,对你表达问候,才入乡随俗地选中了今天。我们今天的问候是,希望你能入戏地小作停留,若有所思,似有所悟,问问自己在哪里。

我们的提示是,这是人类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中国的又一个十年,这是经济危机中踉跄前行的岁末,这是政治文明和文化复苏半梦半醒的年头,这是你自己的生命中一天天增加也是一天天减少的日子。

这一天稍纵即逝,这一个游戏不会逗留,如果你觉得没有兴趣,请不要理会,直接翻看后面的新闻,条条都是硬道理。如果你有所感悟,也请自行处理,加密保存或者彻底删除。

我们给你一个问候,然后与你继续前行。

这篇评论使用了明显的悟性思维。作者既想告诉读者什么东西,但又不直说;给了读者“提示”,却又让读者自行处理。这样的评论貌似深刻,实则缺少确定性的内容——它有可能让少数读者感悟很多,甚至会超出原作者的本意;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却会陷入不解和疑惑。

应当说,悟性思维中有抽象思维的成分,但又混沌而不确定,与时评追求确定性和效率性的要求格格不入。在时评写作中防止走入悟性思维误区的方法是重视逻辑推理过程。评论者要检验自己立论的论点是否清晰,逻辑推理是否顺畅,表达是否直白,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评时能有清晰的认识而不会陷入迷惑。

猜你喜欢
笼统思考者评论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08
第三课 化笼统为具体
趣味(语文)(2019年3期)2019-06-12 08:50:1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50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基于情感特征和用户关系的虚假评论者的识别
基于评论关系图的垃圾评论者检测研究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