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竹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高浓度信息陪伴着他们成长,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处理和理解大众传播所传达的暴力信息成为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课题中,作为信息发布者的大众媒介也应该对暴力信息的传播作出相应的、正确的调整。
大众传播可定义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美国学者C.R.赖斯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解释与规定。即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及施拉姆的“决策”、“教导”是一致的。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大众传播有着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一般来说都是表层的信息和较为娱乐通俗的信息,受众在获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失去甚至是降低了自我参与实际社会的热情,满足于听、读、看,认为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加以简单的思考就是在参与社会实践。若任这种麻醉作用泛滥,会不知不觉地使受众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肌理。
在所有媒介之中,青少年与电视媒体的接触较多,可称为“在电视中长大的一代”。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的研究者估计,一般儿童到16岁时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并且已经从电视上目睹了超过1.3万个杀人事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数字有所下降。日本NHK有一项更加具体的调查:儿童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上课时间为15000小时,而他们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看电视的时间却高达18000—24000小时。在最近的一个调查中估计,一个美国儿童在成年前会在电视机上看到超过10万个暴力情节和2万起杀人事件。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父母变成了陪伴他们更多的电视媒介,电视媒介所传达的暴力信息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实际上很多的新闻媒体对那些针对妇女和儿童暴力的报道并没有被用来教育公众,而是用于吸引和娱乐公众。节目噱头的着重刻画在获得收视率的同时,也同样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暴力美学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上的暴力美学指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区位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广义的暴力美学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许多影视剧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暴力信息的传播,当然,同样是以弱化社会规范功能而突出其他艺术效果为前提的。像曾经风靡的《流星花园》、《斗鱼》这一类的青春偶像剧,都包含了许多的暴力信息,其中的打斗、凶杀情节,还有武侠片中的江湖义气、救世主的心态以及历史剧中出现的皇宫、妓院、后宫争斗等,都透露着浓烈的暴力信息。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青少年在接触了各种暴力信息之后,通过人内传播处理信息后可能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是模仿,另一个是警醒。暴力信息具有刺激性和新奇性,促使青少年有意或者无意地去模仿其中的任务、情节及其他行为方式,从而产生错误的道德行为;而另一部分青少年能够正确地处理暴力信息,从而以它为反面教材对自己进行教育说服,起到警醒的作用。
1.负面影响。
(1)传染效应。传染效应这一概念出自经济学,指的是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一种扩散现象。暴力信息传播也如同传染效应一般成为连锁性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导火索。近年来,美国校园里的枪声此起彼伏。1999年4月20日,两名16岁的中学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特尔顿市拜恩中学持枪射击,致13人死亡、23人重伤;一星期后,一名15岁的学生在亚特兰大市郊区的一所中学射杀了4名同学;2000年2月29日,在底特律市莫里斯山小镇上,一名6岁的女孩被同班一名7岁的男孩开枪杀死;2000年5月11日,亚利桑那州一名12岁的学生与警察展开枪战;2000年5月23日,一名佛罗里达州沃斯湖中学的学生开枪杀死老师……暴力信息的传染效应相当可怕。
(2)盲目模仿效应。当媒体描述的行动被某些人认为是好的想法并加以模仿时,传染效应就产生了。例如1997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枪击案,在相隔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三起校园枪击案,这些少年罪犯们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到了暴力信息,或者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了他人的犯案过程,因而进行了有意识的模仿。2012年7月20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举行的《蝙蝠侠3》首映现场,有一名男子对剧院的观众进行了扫射,造成10人死亡。之后,有人被其母亲发现并举报,他准备在《暮光之城4:下部》的首映式上如法炮制一场枪击案。这就是青少年对暴力信息的盲目模仿效应,是犯罪者在暴力行动上的一种复制行为。
(3)错误引导。第一,青少年的价值观被扭曲异化。在一些记录破案的警匪片中,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谋取不义之财,过着富豪的奢侈生活。判断力不强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受到这种财富的吸引,追求另类,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大谈特谈品牌的精致和所谓的品位,宣传消费奢侈品等行为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对于青少年树立价值观也起到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错误。青少年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暴力信息的传播和吸收对他们观念的形成影响巨大。很多警匪片把犯罪分子塑造得神通广大、风流倜傥、义薄云天,误导了青少年崇尚义气、拉帮结派,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团伙称号等,进行打架斗殴、抢偷敲诈,从而对社会治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犯罪技能的培训。纪实类的节目对作案细节的再现,对有关“作案策划、杀人灭口、逃窜流亡”描述得生动详细,透露了很多的作案过程和细节,成了一本犯罪指南,青少年在观看时,不自觉“学习”到了犯罪的“本领”。
2.正面影响。
(1)警醒。在获得暴力信息之后,青少年自己对信息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吸收。有一部分青少年能够在吸收了大众传媒传播的暴力信息之后,用自己原有的正确、正义的价值观来批判此暴力信息,并且对自己产生一种暗示和警醒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达到了暴力信息的警醒作用
宣泄暴力情绪和分散暴力。有一部分专家认为,暴力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暴力美学并不能够诱导人们进行暴力犯罪,而是在暴力电影上映的时候,大脑中的暴力情绪在观看电影时得到了宣泄,从而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将这种暴力情绪付诸行动。
(2)心理学家解释,血腥、暴力的场面转移了人们的暴力情绪,短期内暴力场面会让人的侵略性增强了,但是当人们走进现实,因为暴力的情绪得到释放,反而不愿意去找事了,暴力就被分散了。
暴力信息所产生的并不是一边倒式的影响,而是有着不同的正负两面。这种正反两面极端的影响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同样的年纪,不同的行为方式又是如何产生的?在对湖南长沙少管所的青少年进行访谈之后,提出了三个决定暴力信息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1.访谈内容简述。
在湖南长沙少管所对20名青少年进行简单的提问采访,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整理之后的结果如表1。
表1:访谈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到,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暴力电影,在访问过程中90%的孩子都表示曾经对《古惑仔》里的陈浩南、《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等角色有着很大的兴趣,认为那样的斗殴砍杀是很帅气的事情,并且也效仿电影里同其他的同伴称兄道弟,万事以义气为重,最终在义气的蒙蔽下同伙他人犯罪。在家庭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或者是父母有赌博、嗜酒等不良嗜好的家庭比例也较高,这样的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明显是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厌恶学习、沉迷网络有着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学校教育背景对青少年规范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2.三个决定暴力信息影响力的因素。
根据上面的小范围调查,再加上对其他相关文献和书籍的参考和分析,提出三个决定暴力信息影响力的因素,分别为: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同辈群体背景。
(1)家庭背景。家庭的日常生活、父母的品格、特性、行为方式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印记,使孩子逐渐形成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看法。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幸福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吸收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暴力信息时,能够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批判那些不道德行为和暴力行动,为自己的行为作修正,避免类似的事情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因父母服刑或离异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或在父母的赌博、酗酒等恶习的直接影响下,青少年在思想上种下了犯罪的种子,加上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法对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暴力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在暴力信息的诱导下进行犯罪。
(2)教育背景。随着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儿童在较小的年纪就进入学校学习,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紧密性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一个好的受教经验对青少年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被划归到所谓的“坏学生”行列时,他们便开始接受各方面给予的进行不同程度的软暴力。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在“坏学生”这个异端化的名词面前产生了极强的叛逆心理,开始逃学甚至是辍学,失去了学校的禁锢,过早地踏入社会,他们便开始在各种暴力信息的诱导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同辈群体背景。同辈群体指的是在背景、地位、年龄、志趣等方面有着很多重叠的人。该群体的成员常常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关系较为紧密的小群体,一同从事一些活动,他们对事物有着共同的意见和价值观。
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就是一种是同辈群体,这样的群体在价值观和自我认识方面都有缺陷,因此群体内所传达的错误价值观驱使他们进行一些违法的行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同辈群体背景决定了群体成员的道德行为。
针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对于大众传播中出现的暴力信息的判断力和免疫力,有三条建议性的措施。
暴力电影代表的是一种亚文化,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让青少年接受主流文化,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行为。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从偏执走向平和。青少年发育期间心理变化快,容易迷茫,分不清多元的价值观。一个人烦恼或者通过其他媒介寻求安慰并不能够解决问题,而是更加容易在这种探索中受到某些传媒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成年人对其进行心理的沟通和干预,扭转其偏执和叛逆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消除青少年在叛逆时期的迷惘和矛盾。
加强青少年自我组织的引导规范,从个人走向健康的群体。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特征很容易使他们排斥主流社会团体,走向个人封闭或成立自己的非主流团体。做好青少年自我组织的引导是避免青少年走向非主流团体的重中之重,拥有一个健康的同辈群体背景是青少年能够健康发展、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Curt R. Battol,Anne M. Batrol.犯罪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凤四海.恐怖主义与打杂红传媒:心理学的角度[J].中国报业,2012(5).
[3]申存慧.犯罪青少年的社会化基础[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4]迈克尔·休斯,卡洛琳·克雷勒.社会学和我们[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