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 “六个维度”*

2014-08-15 00:48陈文清闫桂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想

陈文清,闫桂芬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中共武定县委党校,云南 武定 651699)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深刻回答了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紧迫问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开创工作新局面,必须把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六个维度”。

一、认识的高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毛主席也曾讲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革命是这样,建设、改革同样是这样,我们要建设一个国家首先是在思想意识上把它建起来,然后用这个精神去统领全党全国人民,就是把精神力量凝聚起来,这样的话目的才能达到。苏东剧变的教训再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而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并不是只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就可以巩固了。我们要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讲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都要抓好。他认为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同样会出大问题。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说经济工作搞好了就可以万事大吉,更不是要淡化或弱化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发展好经济,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切不可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因为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是要出问题的。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认识高度决定了我们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水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三个事关”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二、视野的宽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必须全面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多层面多视角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现实背景。

从国际看,苏东剧变后,作为唯一社会主义大国,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遏制、围堵、西化、分化的主要对象。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多元化价值观念突破了相对封闭的传统界限,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公众,并对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对增强公众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互联网上各种思潮泛滥,网络交流的自由性和平等性,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模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个人利益等问题上认识不清。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千方百计在战略上围堵、安全上威胁、发展上牵制、主权上干涉、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渗透、意识形态上遏制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压力有增无减,日趋激烈。

从国内看,当前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区域发展差距大还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不可回避。尽管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依然很低。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越的物质文化生活、良好的人居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来自物质生活领域的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体负面信息传播;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在利益诉求上存在极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话语体系的分歧、不同群体间的隔膜、沟通障碍等等,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错误思潮,出现分歧和较量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异常复杂。

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如果听任这些错误思潮言论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稳定安全。我们必须具备宽阔的视野,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坚定立场,并根据新的历史特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三、理论的厚度

理论的厚度即政治理论素养,这是一名意识形态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的必要保障;良好的理论素养可以使我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就意味着必须熟练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一名意识形态工作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难以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只是陷于日常事务和应酬,满足于表面工作。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在政治问题和原则是非面前缺乏辨别力以至模糊、动摇。一方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另一方面,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不能肢解,更不能断章取义;要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力求准确、完整、系统的把握马克思主义。

其次,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有其深厚的积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厚的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系统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现实,更加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系统科学地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认识,它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导向的力度

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是多样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与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性是统一的互为前提的;否定“一元主导”统领,就失去主心骨,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而抛弃兼容并存,强调清一色的意识形态,则会导致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指导地位的确立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然自陷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方法越来越科学。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创新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35年取得的成就是与意识形态建设分不开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则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是我们工作的立场和指向,人民性是我们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掌握话语权、定义权,创新宣传、创新表达,就是要把党的政策、决策、发展思路和措施诠释给人民,把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把民众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出来,凝聚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就是要立足中国实践,深刻认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从“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和“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出发,把道理讲清、讲透、讲够,以此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善于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用真理揭露谎言,用事实揭示本质,不在国际比较中否定自己、丢失自己。

五、阐释的精度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庸俗化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它。随着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和西方论著的大量涌入,国内出现了淡化、歪曲、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误解错解甚至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这些把马克思主义泛化、工具化、“西”化、学院化、神圣化,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化,以及某些理论解释的误读倾向等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首先,要明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应是其学说中“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即对当代中国有指导意义。从其外延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展开的基本原理。

其次,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的统一,基础与核心的统一。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就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精神;强调“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要忠于科学、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马克思个人及其语录。

再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要搞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作为个人学说的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一总多分”的关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坚持并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路线。

最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同古今中外人类其他文明成果是一致的、相容的,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相统一是其理论品格的集中体现。要全面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反对那些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为借口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或将其“虚化”倾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将其“自我孤立化”和“僵化”的倾向。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句话,“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句话,这些都是庸俗化的表现。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归结为几条原理、几个具体的结论。这样做其结果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有用性遭到置疑。不但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反而严重损害了理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实践证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其精髓,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只有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增强对时代的敏感性,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才能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精准度,才能把党的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工作部署、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及时传递给公众,在思想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

六、实践的效度

唯物辩证法强调: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就要善于抓住本质、把握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主要手段,更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承担着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形象的任务。思想舆论环境日益复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导向,牢牢把握主导权和话语权。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看到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传播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握好“时、效、度”。要强化新闻宣传的时效意识,既要抢占时机制高点,又要关键时刻不失语;要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特别是不把偶然问题说成普遍问题;要注重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既要及时发声,又要有效发声。

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改革发展实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样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与遵守宪法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唱响主旋律与尊重个性的关系。坚持尊重群众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文化创造活力,对不同观点提倡平等讨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吸引人、感染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来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引导和帮助人们正本清源、答疑解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