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茜
中国梦中的对立和统一
刘茜茜
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之梦,中国梦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曾在血与火的年代中不断摸索与感悟,在这个知识迸发的时代仍在探索与总结。本文将从“中国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中国梦;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中国与世界
刘茜茜/安徽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安徽合肥230039)。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向我们明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人民共同的愿望和梦想才是党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打碎了唯我独尊的“天朝之梦”。从此,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在风雨中飘摇,遭受着屈辱与苦难。这就证明了: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
中华民族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真正意义的“中华民国”,但结果并不如人意。他没有带领中国人民摆脱悲惨境地,没有带领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地位。不仅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且随后全国陷入军阀混战、内战不止的不堪局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接过“强国”的接力棒,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一百零九个年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八十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带领中华民族从黑暗中一步一步走向光明。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探索下,才终于找到了真正适合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人口多、基数大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以经济的建设为中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一宏伟蓝图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的目标,第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路程越来越自信。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目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它。“中国梦”的提出贯穿着过去与现在,贯穿于历史与未来,贯穿着中国与世界,它的提出不仅仅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转型的自觉意识,更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是对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提到“中国梦”,许多人想到“美国梦”。其实,“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根本的不同。 “美国梦”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价值,也是说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自由和民主,这才是“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而和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整体价值,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我们并不摒弃个人梦想,但个人的梦想只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组成部分。所以,“中国梦”既是个人的梦又是整个国家梦乃至民族的梦。
中国梦主要倡导幸福梦,努力实现全国人民的幸福梦。从国家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就是百姓生活幸福、人民安居乐业,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在实践中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把国家的梦想同个体的梦想融合统一起来,这样一个整体的梦想才有生命力,才有根基和力量。中国梦的内涵概括包括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体现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生命力构成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类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与内在的百姓精神感受的统一。人民梦不是一个孤立的梦,而是外在内在相统一的梦,这个梦满满的都是亲切感,民族情。国家梦、民族梦正如习主席说过的,必须紧紧依靠百姓来实现,必须不间地的为百姓造福;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母亲怀抱的华夏儿女共同享有这样一个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在祖国这同一片蓝天下——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主席提出的这些共同享有,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的责任和价值的一致性,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代上实现民族梦与个体梦的一致性。
“中国梦”既是中国人共同命运中感情、力量的表达,也是普通人希望、追求的表达。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样的中国梦,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体现出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个人、民族与国家的梦想三位一体,相得益彰。“中国好,中华民族好,中国老百姓才会真正的好”。中国梦很高远很宏大,但又很务实很真切,它描绘了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寻找到华夏儿女的最大共识、最优结合,把中国梦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差异中寻找同一,尊重保护民族和种族差异,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汇集到一处。把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和理念,最深层次的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各个阶层领域方面的群众,都能看到民族复兴前景中个人利益所在,切实感受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个人利益的果实,为了这个共同体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在了一起,这强大的凝聚力铸就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离不开开放的世界格局。在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下,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路径只能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梦与中国梦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为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世界也推动中国的发展。中国梦不可能止步于中国,更多的是开放于全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在全球的坐标上,中国梦是在与世界的互动合作中铺展的,中国梦的实现一定带来更多发展与机遇。习总书记强调说,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把发展本国人民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做贡献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把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统一起来,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和分担全球责任的铁肩道义。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中国要继续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力争和平的外部发展环境;二是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保持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只有保持两个环境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梦的实现才有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习总书记说过,“中国梦”承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强调的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做贡献的思想。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中国梦”都不应仅仅理解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民族的强大崛起,而忽略了中华民族具体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正在为人类做着巨大贡献和未来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深刻内涵。中国梦的大力倡导和实践,必将促进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是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展示出一个大国走向成熟的风采。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彰显出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了五千年悠久文明,把本国的价值观与世界价值共享,用自己的实力促进世界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梦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明确大学生肩膀上担负的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强有力冲击下,中国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矛盾的情况下,有着清楚明白的正确选择和评判标准。落实到实践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基础知识学牢固学扎实,提高自身涵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地融合到一起,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去,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N].光明日报 2013-3-18.
[2]乔恩·米查.美国梦的历史.《时代》周刊,2012年7月2日.
[3]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2-1-9.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9.
[5]翁淮南,张少义,陈方等.畅想中国梦实干兴邦国——中国梦的十度空间[J].党建,2013(2):12.
[6]刘文嘉.用中国力量圆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3-19.
D261
A
1671-6531(2014)06-0053-02
魏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