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品的当代变异之泛文学化谈起

2014-08-15 00:47邢惠琴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品消费文学

邢惠琴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自消费时代出现以来,艺术品的当代变异越演越烈,它有以下三种突出表现:第一,泛艺术化;第二,反艺术化;第三,装饰化。本文主要从泛文学化这一角度来论述艺术品的当代变异的表现以及其背后的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对于这种新的文学现象,如何去认识这种变异,在于揭示商品生活中种种泛文学化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背景,并对其作出准确判断。

一、艺术品出现泛文学化的哲学背景

艺术品的当代变异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泛文学化的出现。首先,我们得探讨艺术品出现泛艺术化的哲学背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根据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具体情况,根据他的哲学理念“精神超于物质”,他用这一哲学概念“精神超于物质”等形式去认识理念,人类的精神不能满足于哲学认识论的初级阶段:从感性形象到理性认识,人类的精神需要更高层次的进步,那便是脱离客观存在的、有形态的物质,“艺术的感性形式已经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求了”,故黑格尔预言人类艺术会最终走向终结的。[1]494“艺术终结论”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找到了合理的理论根据,在21世纪的消费社会似乎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二、艺术品出现泛文学化的特征与原因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有许多论者提出“艺术终结论”或“文学之死”这一说,除了其产生的哲学背景之外,我们可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学理原因。泛文学化外在的表现突出且明显,譬如业余爱好者频繁出书,缺乏精英作品,经得起考验的文学精品少之又少;诸多文学杂志与期刊惨淡经营;经过岁月考验沉淀下来的艺术经典被影视剧改写改编,为了迎合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欣赏口味,恶俗庸俗媚俗的影视作品大大存在;许多文艺实践者逐渐走出了大众的视野,躲进了学院,藏进了书阁,被迫在墙角开出“萎靡之花”。

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革命之一便是新时期物质媒介的革新,文学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的重要介质是语言。其目的是交流观念、传达意见、抒发思想等。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媒介向另外一种物质媒介不断发展逐渐变更的过程。新时期的影视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统称,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故事情节等语言来传达与表现。不仅仅依靠语言,影视艺术是拥有比传统的文学更优越的综合媒介。受众接受影视作品不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因为视觉图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一,传统文学没有新型文化艺术形态的此种优点,被边缘化是时代所趋,历史使然。[2]

消费文化在90年代的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出现,不再是之前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凸显的商业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主宰之下是当代艺术品泛文学化产生的逻辑基础,新的价值体系和新的大众认同标准,文艺以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方式被纳入到消费文化生产体系中,艺术品在商品生产机制中已然成为一种产品,当代许多畅销作家,如海岩、王海鸥、六六等都自觉不自觉的通过策略性书写和手段:主题的消费指向、读者指向的创作书写以及影视化创作书写赋予艺术品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三、受众的审美心理的转变导致泛文学化的出现

当代艺术品出现泛文学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受众的审美心理的内在嬗变。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掀起了“轻理性重感性”的彻底革命,传统的价值预设被尼采彻底颠覆了,他主张唯一的真实的审美对象是无精神的感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之物是虚无的,他还主张唯一的审美经验是纯粹的感观愉悦,自尼采之后的现代与当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品,一直狂奔在追求直观的视觉性、感官的愉悦性的道路上,尼采的这些主张可以概括为“轻理性重感性”,此种理念可以解释传统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的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观念原因,也可以解释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以视觉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影视艺术超越传统文学的必然性。[3]

被商品等掀起的审美趣味同样是感性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生理性的,他们偏爱当下直接的感官愉悦,厌倦间接飘渺的精神韵味。因此“读图式”直击感官快感的东西如影视、网络艺术大行其道,而传统的精英式的“文学”却被人舍弃甚至不齿。[4]在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为了刺激消费的增长,常常通过媒体广告宣传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景观与表现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无论是哪种形式,它总是影像式的。商业社会总是会通过影像来再生产人的种种欲望。因此,消费社会的特征不仅仅是物质主义的极大满足,更是一个梦幻般的、叙说着种种欲望的、具有现实审美幻觉和非现实化的影像陈列。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他们在购买商品,另一方面也在消费商品中携带的某种隐蔽的欲望。”[5]

在消费文化社会中,消费者选择商品,消费的不仅仅是其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消费其抽象的符号价值,这种符号化的样态悄然渗透到大众日常现实生活中,在消费社会中生活的普通大众,符号化消费已然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修辞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周遭的一切生活常态与事件,可能琐碎、可能平庸,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审美的对象。“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已经进入审美的范畴,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都被泛文学化了”。[6]

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泛文学化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对于以上艺术品的泛文学化,我们需要作出以下警醒与思考:当代艺术品的影像化表征以及符号化的泛文学化等外在现象,将日常的现实生活虚拟化,这是文学向生活纵深渗透的可能性,严肃的、有社会责任的创作者是不允许他们回避严峻的现实的,警惕文学延伸性带来的不良后果,肯定文学延伸性带来的积极审美意义。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只是现实的一个视角一个层面,我们知道泛文学化的当代艺术品注重的是符号化意义的呈现,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愈发疏远,虚拟的符号对象让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大众相信比真实物品还显真实,世界与人的关系就更需要警醒与怀疑了。

对消费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后现代状况下的文学与文化现状探幽揭秘,更有利于引导消费大众的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一般被认为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是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商品、休闲活动、购物活动、购物场域迅速增加,促成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二是消费使用商品来伸张与区隔个性与品味,也同时产生某种社群、族群或阶级的归属感;三是消费投射个人的情感、欲望和梦想。”[7]151在这个消费时代,随着人们话语权的不断扩张,自由、平等、文化认同等消费意识逐渐进入人们的心中。在消费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驱动力是“审美的欲望化”,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审美的追求,以其达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并进而刺激对商品和精神的进一步追求。[8]在当代社会,纯粹的理想主义审美观已不复存在,商品审美化被消费者异化,致使审美泛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商品往往是因感性的需求,是对自己欲望的满足,商品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被消费者忽视、践踏。[9]在美学与文艺学界,审美应该具有超越性向度,保证消费文化蕴含人文精神,而且这种超越不仅仅是主体性的外在超越,更是内在心灵的自我超越,把消费者引向诗性的、审美化的、纯粹的生存境界,以此来重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泛审美时代人们的心灵仍然渴求诗性超越和人文精神的伟大洗礼。[10]

我们知道不能把文学与表现文学的载体、工具混淆起来。文学是抚慰人类灵魂与精神的一剂良药,也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学的出现存在,是应人们抒发各自独特情感的内在需要,有人类则会有文学,虽然说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内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文学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而今是借助影视等现代化媒介创达价值理念,这种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所以文学不会因为表现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而消失,担心焦虑文学的消失那是杞人忧天。

五、结语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从远古的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时代的小说,可谓各领风骚若干年。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文学,新的文学表现手段总是发际于旧的文学样式的衰落之际。这说明文学样式是接替更新换代的,我们不能说文学样式发生了变化,就执意说是文学的边缘或者终结。

另外一些学者把当代艺术品出现的一些当代变异归纳为:一是影视化;二是快餐化;三是娱乐化。这三者分类具有一定的道理。娱乐化,是当下文学同样带有趋向性的一个重要变化。有的人视娱乐化为洪水猛兽,担心会消解文学的崇高精神和理想,其实大可不必。“从古到今,我们的文学中从来都不缺乏娱乐精神。也可以说,娱乐也是文学的元素之一。”[11]无论对艺术品的泛文学化还是对文学的娱乐化还得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变异的当代艺术品注重的不是文学的内部意义,更多的是引导构建新的社会文化与价值。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3][4][5][6]李夫生.消费时代的泛文学倾向及文学批评向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7-52.

[7](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8]李诚.阎嘉.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走向—“中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4.(6):177.

[9][10]张汝山.泛审美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救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136-137.

[11]陈歆耕.当代文学的几个趋势性变化[J].文学自由谈.2009.(2):107.

(责任编辑王建华)

猜你喜欢
艺术品消费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