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依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我们将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5年任务,释放市场的潜能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说简政放权是先手棋,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连环炮。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会继续侧重于综合性目标,尤其是保持就业增长和商品价格稳定。中国并不会因为任何一个经济指标而对其经济政策大修大改。中国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而祭出的刺激措施已经支持经济增长,但相关措施也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等其他问题。
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省份到现在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一些项目还没有开工;一些地方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出现部分闲置;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使用功能、质量存在问题;公租房运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为中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促使政府部门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规范、高效。当前预算制度改革的框架和重点已确立,重点是要“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而预算绩效管理将贯穿于上述重点改革的全过程。
去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3%,超过了一半。当前亟须找到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妥善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为妥善解决城镇化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找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迫在眉睫。中国正在研究2020年后气候变化的应对目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尽可能早地达到峰值。
有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最大的障碍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控制着存款利率上限。事实上,目前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央行仍在公布存款、贷款基准利率,有名义的存贷款利差;央行对存款利率浮动的幅度还有限制;央行尚未确定政策目标利率;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应进一步创造利率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促进银行基准利率的形成;发展银行同业存单,通过同业存单公布的利率和买卖的利率,形成在市场自律基础上形成的利率,培育政策目标利率;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发展国债期货市场,完善无风险收益率形成机制,构建无风险收益曲线;深化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强化市场主体行为约束;让所有风险显性化,让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真正地按照市场规则运用信贷资金,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目前仍处于“三期叠加”,银行不良率很可能进一步上升,风险溢价和银行经营行为也具有相当的顺周期性。企业、居民存款通过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方式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频繁转换,客观上形成了抬升银行融资成本的压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十条措施出台后,各部门都在努力落实,会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和下降的因素同时存 在,因此社会融资成本未必能在短期内 大幅下降,对此应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