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014-08-15 00:54马菲菲赵爱伦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现代化

马菲菲,赵爱伦

(1.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2;

2.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1)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它涉及了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既是全球性的浪潮,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对商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中国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中外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中国经济急剧衰落。这时,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走上历史的前台,他们从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较有新世界眼光,相对开明。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兴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历时30载。从1861年到1895年,洋务派创办军工企业24家、民用企业27家,他们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规模机器生产引入中国,使中国第一次有了现代化产业,刺激现代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之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们针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危机都是从海上而来的情况,为巩固海防,创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现代军队——北洋舰队。北洋舰队装备现代,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两艘战列舰镇远舰和定远舰,根据1891年英国《伦敦武备报》的评估,这支舰队排名世界第八位[1]21。

机器、大炮、轮船、电报与传统的小农生产完全不同,新式生产呼唤着新式的专门人才,机器生产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的饱读诗书之士所无法胜任的。企业的发展孕育了新式学堂的出现,这些学堂训练了一大批掌握工业生产技术的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幼童,翻译了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学说等方面的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打开了又一个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2]260新的观念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改变着传统观念。

但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是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开始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到了极致,已无力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的重任。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移植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只是在物质层面引进和发展一点现代化,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相容性,决定了洋务派们无法真正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可避免。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民族资产阶级从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求索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震撼是深远而空前的。大清国败给了自己从未放在眼中的日本,而西方列强又利用日本战胜之威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竞赛,并演变为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妄图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急关头。这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他们当中上层的政治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中下层的政治代表革命派分别将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以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从器物层面推进到政治制度层面。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打破了中国除船坚炮利之外无需向西方学习的迷梦。甲午战败的屈辱越深刻,对日本自强成功的领悟也越深刻。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由洋务派们推进的、枝节式的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已不足以应对全面的社会危机了。中国衰败的真正原因,不仅在于器物,更在于制度,这就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内在张力。维新派以学习西方的“在中世纪时期演化出的新政治制度和思想”[3]45后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取向,掀起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器物层面推进到政治制度层面。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发端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6月开始的戊戌维新达到高潮,又以9月的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的悲剧告终。它开始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这种二分型思维定式,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民主政治制度的措施,第一次把现代化意识引入到中国社会,大大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理论结构。因此,它开始唤醒了在传统专制政治制度下麻木数千年的中国知识阶层,并启蒙和塑造了第一批现代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进行了有力的冲击,由此也揭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序幕。

尽管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变法之初为避免与保守势力的全面冲突,而采取了革新但不除旧的策略。但是,他们的维新变法是以腐朽的封建官僚体制为依托的,以皇帝的“英明”为希望,企图通过利用皇帝及官场渠道来实现,这无异于要封建官僚制度服毒自杀,因此也绝无实现的可能。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非常态社会中,渐进式的改良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常方式却被当权的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维新派的主张被视为异端邪说,和平改良被暴力镇压。因而幻想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改良而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般青年知识分子,因那一回政变的刺激,从桎梏麻醉中醒过来,中国的革命也就急激地走上了一条新道路”[4]80。

在康、梁等领导戊戌维新变法的同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积聚起来,他们认识到封建统治集团无力抵御外侵和领导现代化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民族国家的重建,使政治权力“从传统领袖手中向现代领袖手中转移”[5]99,实现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中日甲午战争清王朝失败以后,“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6]110。因此,他们决定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行于中国。

1894年11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并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从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到1905年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再到1905年10月孙中山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写的发刊词,孙中山最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意义深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并付诸实施,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统治之后,终于迎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光。政治上,以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五权分立”理论,并以此来组建国民政府,继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等,使中国尽快步入现代化轨道。经济上,对农业、工业等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尤其重视铁路、道路的建筑,认为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中国的实业发展才能无后顾之忧。1912年3月13日,以唐绍仪为总理的责任内阁成立。1912年底各省进行正式的国会议员选举,为参加议员选举,组建政党、通过代议制参加政治角逐成为一种新时尚。1912到1913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令。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腐朽的清政府终于被推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它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开始由被动的应付转向主动汇入世界性的现代化大潮中,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成熟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最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时代。南北议和后,袁世凯表面拥护民主共和政体,但却开始一步步加紧实施独裁统治。在谋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由临时总统到正式总统再到终身总统,甚至为当皇帝而不惜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虽然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下毙命,但是掌权的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仍坚持独裁卖国。孙中山先生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并领导了护法运动,但也以失败终结。尽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满腔热忱地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奔走呼号,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妥协性,他们在坚决地反封建的同时,却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将帝国主义明确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更没有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因此没有清除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障碍。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期待一场革命就能一举完成现代化这一任务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它的政治任务,但是仅打破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是不够的,更是要建立不同于旧的传统社会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架构,要进行更新社会风尚、习俗、观念的革命,将中国民众真正从“皇权、夫权、父权、族权”四大绳索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使民主政治在中国确立起来,而这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是一个充满荆棘、坎坷的探索之路。

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思想文化层面对现代化的探究

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通过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缺少革命前的思想准备,广大民众还没有从蒙昧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既然缺就要补上,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由政治制度层面推进到思想文化层面。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从改造人性到改造社会,各种西方思想、思潮都被作为改造中国的良方介绍到中国来。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科学”、“民主”、“理性”的大旗,重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变革方面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旨在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奠定一个思想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和中期,启蒙思想家们主要集中于思想文化与教育改革上,并自我设限不谈政治问题。但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中,他们从改造人性到改造社会的计划显得一厢情愿,正如胡适所言“政治不良,什么事都不能做”[7]207。巴黎和会暴露出列强继续宰割中国的图谋,导致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又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正是五四运动将政治重建这一主题凸现出来,激发出了知识界、思想界空前的政治热忱,也预示着空前规模的政治变革的来临,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西化”向“师俄”的范式转换,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为主体的社会革命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社会革命的实践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尽管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紧随其后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较洋务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了解与认识更深入,其主张将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引入中国,平等地看待中西文化;而革命派更是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翻,建立起一个新兴国家——中华民国。代之而起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1]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21.

[2] 陈旭麓文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260.

[3] Stavrian L S.Global Rift: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M].New York:Morrow,1981:45.

[4]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0.

[5] 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周师铭,胡国成,沈伯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9.

[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0.

[7] 陈秦,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20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