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

2014-08-15 00:54鹏,齐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

王 鹏,齐 燕

(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长春 13002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某种专门技能,并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同时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办法和措施: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根据上述纲要的精神,我校计算机学院所属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研究所坚持产学合作,加强了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单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是集中统一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教科书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这种统一的培养体制导致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毫无差别。这不仅导致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千校一律”,同类型和同层次的人才严重过剩,而且导致社会急切需要的其他类型的人才极度缺少,简而言之,就是人才比例和层次结构严重失衡。同时,还导致同专业人才的“千人一致”。这种体制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毫无特色和个性,而且创新精神也被磨灭,这种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需求[1]。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诸如:学科专业口径和学术视野都不够宽广,课程体系设置无创新,教师教学计划缺乏调整,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缺乏,理论教育受重视而实践被忽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评价手段手段单一,以及缺少创新的教学管理,等等,都会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样的模式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可能的。

2.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

高校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是:教师重视的重点集中于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使用的是灌输式教育而非启发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基本相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阻碍了培养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体系的形成;同时,理论专业课程过多,基础学科不足,这将使计算机人才不具备足够灵活的数学思维,导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出现困难。

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是:地方院校教育资金不足,导致其存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少的问题;教育教学机制缺少弹性,导致未使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教学过于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过分依赖书本,忽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且还忽略新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一直从事理论知识的教学,缺少实践的经验;另外,由于教师掌握某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则连续多年从事该门课程的讲授,缺少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此课程知识的更新。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而且更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

3.计算机专业相对落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不断扩大和提升,落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无法完全适应其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己所教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间出现独立性,使课程体系间的综合化程度不够,课程结构缺乏整体的优化等。由于忽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度缺乏,结果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与不断更新的社会实际需求的分离[2]。

4.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限于短缺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校现阶段的师资状况是:配备的师资数量不能达到实际所需的师资数量,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年龄也不完全合理。例如:由于师资数量的不足,导致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教学压力超负荷,这样的最终结果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和改革。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过慢,无法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现在学校还在使用6~10年前的设备,多数设备不能及时更换,造成在实践教学中制约着学生创新型实践的学习,因而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为了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专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必须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措施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和更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

本科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是:“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为了满足要求,我校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结合点以社会职业需要为引导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科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环节组成人才培养模式[4]。

我校计算机专业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研究所参与实际科研项目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和能力:

(1)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

(2)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钻研精神,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具有深入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践环节中不拘泥于理论知识,并且积极探索,在验证已有理论结论的基础上实现自主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

(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在知识运营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早已变成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要引领世界经济,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我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必备能力。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转向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也愈演愈激烈。所以,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除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特别重要,没有好的实践能力谈何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基是“动手实践、观察和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和借鉴能力”,并且包括“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想拥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核心是“抗挫力、自信和探索能力”,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开端是“想象力、创意和策划能力”。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真的是无从谈起,对于重视实践的计算机专业更是如此。

第一,计算机专业这门学科,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入领会理论知识的原理,并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开发工具,实现软件建模和完成项目管理。

第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宗旨是指导学生具有软件开发和研究的能力,软件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高度复杂的逻辑工作的结晶,其精髓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被体会和感知,问题也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被发现,进而才能找出和弥补不足,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基础。

第三,一个人是不能实现软件开发的所有工作,必须并且只能是开发团队协作的成果,因此一个项目要想成功开发和上线,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是必备的,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激发只能是实践,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也需要实践来锻炼和开发。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不仅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庞大,而且核心基础知识也在随之变得庞大。我国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曾对我国信息会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做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熟的大型企业能够接受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再培养,但再培养的成本一定要降低到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发展快、应用广、社会需求大。为了满足这些特点,改革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行分层次的教学计划,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构造特色鲜明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本专业的科研项目体系中引入本科生参加,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企业对IT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旨在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软件知识和开发技能,提高编码熟练程度和编码规范,最后培养出的是综合素质达标、项目实施能力强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断丰富和充实,增加实践课时。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将实践比例从过去的5%~10%提高到现在的30% ~40%,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管理能力和外语能力为辅,使学生的软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提升了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技术能力和个人修养,以及在社会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

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辟以实际项目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道路。

第一,提高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发项目的兴趣,鼓励学生申报实践项目,并参加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近几年,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有7项是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教务处主管学生的科研项目,并对学生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指导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设计和开发。在大学生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在吉林省、东北地区和第34届ACM亚洲区赛的上海、哈尔滨赛区的系列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其次,鼓励学生到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研究所参与实际项目研发。与传统的教材及上课方式不同,我们以项目案例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研究所的学习,由具体承接科研项目的项目组安排,在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时候参与到项目组的培训活动中,其核心是以实际项目为案例,在多个案例的基础上适当合理结合成一个主要变为实践性的项目。项目组指导教师对技术内容的讲解是以一个案例或小项目引出。对于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案例是否具有实用性,还要考虑案例的趣味性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行业知识和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要想达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必须要以探究性教学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

目前,研究所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已经参与了“研究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吉林省中等专业学校网上报名与录取平台”、“日立国际合作项目——Account账目管理系统”、“日立国际合作项目——Parts手配系统”和“高校教材管理通用平台”等10余项实际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在所有本科生参与的已完成项目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通过参与到实践项目开发中,从中收获到的是编写几万行代码的实践经验,同时养成代码设计规范和保证代码质量的良好习惯;积累的实践经验相当于在软件公司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很好地结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并提高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到了大三或大四年级时,表现优秀学生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总体设计和管理中,可以对项目运营进行管理,完成给定的开发任务。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项目研发和组织管理活动,使其对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技能能深入体会和熟练掌握,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在未进入的状态下就能对企业文化得到认知,实现与软件产业人才的对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企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

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研究所”参加过科研开发工作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而且就业质量都很高,绝大部分同学都进入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

(三)强化实践教学团队,通过教师科研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师队伍建设,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实践项目管理和研发经验,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这些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并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他们能实现国际最新软件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相结合,并将此理念融入到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并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

几年来,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教师主持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两项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一项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跃升计划重大项目、一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协作配套项目、两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等。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进入SCI、EI、ISTP检索的11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3项。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教师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教研优势,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5]。

[1]黄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1):94-96.

[2]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34.

[3]易万程,桂颖.浅谈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75-76.

[4]盛法生,付卫卫.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3):59-60.

[5]李文敬,廖伟志,元昌安.依托教师科研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新模式[J].教学园地,2012(7):29-32.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