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武
(湛江师范学院规划与法规处,广东湛江 524048)
高校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途径,吸引、凝聚、激励青年大学生,竭诚服务于高校办出社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高校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尺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共青团组织就应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要求,思考如何推动自身改革创新,以增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功能和提升其育人地位。
广东省共青团制定了共青团干部“两进三同”工作制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干部纷纷响应,分批分期走进学生宿舍、走进学生课堂,与学生开展“同学习、同生活、同劳动”的实践活动,与青年学生结交成为“舍友”或“同学”的关系。专职团干部们跟“舍友们”一起到饭堂打饭,一起走进课室和图书馆学习,一起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一起参加校外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一起遵守宿舍的管理制度。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团干部们切身感受到团员青年最真实、最直接、最实际的情感,准确了解到团员青年最迫切、最基本、最普遍的需要,成功获取了工作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加强了共青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血肉联系。“两进三同”制度是我省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全新尝试,实践证明了推行该制度的现实价值和育人意义,为我省高校团建创新开辟了一条大道。
创新来自于思考,思考来自于发现,发现来自于观察,观察来自于接触。共青团组织一直以锐气和朝气彰显青春活力,以成绩和影响赢得社会认同。新一代青年大学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新思想和新特点,对共青团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面对青年学生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团、组团、壮团,才能切实保证团组织的组织动员、引领服务的作用。现实告诉我们,只有走进青年、了解青年,才能赢得青年。“两进三同”工作不是搞形式、做秀,而是团干部们全身心的行动体验,实质上也是向团组织发出加强自身建设的强烈信号。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要“立足于政治组织,成长为业务组织,创建为服务型组织,发展为公益组织,打造成文化组织”。这主要从管理职能和文化服务角度来确定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共青团的权力有限,资源有限,但所发挥的作用无限。如果说共青团过去要当好党的“传话筒”,那么现在就要当好党的“解说员”了。只有做到在心理上体恤团员青年,力求体现“心贴心”;在服务上贴近团员青年,力求体现“面对面”;在管理上尊重团员青年,力求体现“肩并肩”;敢于问策于基层集体,勇于求新于团员青年,才能使团组织与团员青年同脉动、同呼吸。“两进三同”实质上就是要求共青团探索育人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发挥组织功能的最佳定位点,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团组织是在团员“前方”而不是在团员“上空”的组织定位,从而为团的组织定位的转变开辟一条创始之路。
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以生为本”。要更好地服务学生,就必须非常清楚学生的内心需求。因而,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行动上表现出核心价值取向的转变,也要在力度上让教育对象感觉到自身的主体位置。在“两进三同”的工作中,共青团干部发现学生对共青团的活动持三种态度:沉默、应付与响应。“沉默”表示学生对活动是反感的,“应付”表示学生认为活动可有可无的,“响应”才符合学生真正需要的。从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变化的角度上看,青年学生以前是10年一代,现在却是3年一代。共青团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不是出于自己的嘴巴,而是由教育对象来评判。不近之,何知之,更遑论知之本?只有深入团员青年群体当中,通过真正读懂团员青年,充分尊重、平等对待团员青年,才能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引领、智慧开启、人格感化等工作,从而在新的工作模式中体现团组织的核心价值。
面对充满青春活力和创新潜力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思想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共青团的工作手段不可能照搬复制、一成不变,创新行动不可能循规蹈矩、止步不前。我思故我在,我在必我思,我思才我新。“两进三同”弹起了高校共青团干部创新意识的心弦,为高校共青团转变工作手段开启了一条贴近实际、贴近时代的星光大道。
高校共青团常为思想教育效果不佳而发愁,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手段不当。共青团组织一直一厢情愿地管教团员青年,而没有顾及教育对象的需求变化和乐意接受的方式。当代团员青年把过去的“乖孩子”看作为“怪孩子”,他们认为敢作敢为、创新求异、个性明显,才是最具魅力的。高校共青团的惯例是通过开大会、小会,向学生干部灌输党的政策路线或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是带着问题去找学生单独谈话。而这样的谈话,学生出于礼貌和尊重,可能不会拒绝,但往往不会吐露真情,且所反映的问题的准确性和普遍性也不够。所以,尽管我们千言万语、千叮万嘱,效果还是不理想。“两进三同”要求高校团干部放下身份、放下架子,亲近学生,与学生促膝交流、平等相处。只有亲近学生,真心相待,肝胆相照,才能了解到学生最平常、最真实的思想动态,进而找到更合适的、被团员青年接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位置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败。共青团干部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就常常为找不到学生干部而不高兴,也常常为学生干部没有按时落实工作任务而不满意,还常常为学生不理解组织要求而失望。这些都缘于共青团干部一直在上层遥控、不虑及基层、不了解实情。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老师打来电话欲接但不敢,而一到课余时间就飞奔去找老师解释并接领任务,然后为完成老师或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而手忙脚乱。只有实施“两进三同”制度,让共青团干部们深入体会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处境,然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真正了解学生干部的难处与无奈,才能转情转态,真正把命令式、指挥式的工作态度转变为商量式、洽谈式的工作态度,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活动是共青团组织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为创新共青团活动,打造新的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共青团干部都在思考设计新的活动项目和新的策划方案,但绝对不能忽略教育对象的变化,尤其要正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和需求差异。活动的策划设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和喜好差异而定。活动目的应从追求轰动式向适应内需式转变,才显得更有内涵;项目从繁乱型向精简型转变,才显得更有品位;内容从业余趣味性向专业技能性转移,才显得更有魅力;形式从同一性向层次性转变,才显得更有影响;参与面从精英式向大众式转变,才显得更有成效。活动的实施开展应把决定权交给广大学生。通过“点菜式”或“超市式”,把每年的活动统一规划好,下发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广泛征求意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进行选择,选择较为集中的活动就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开展,选择不多的活动就不要盲目开展,这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1]赵剑民.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与组织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