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
(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63515)
创伤是指机体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破坏。是机械致伤因子造成机体的结构完整性破坏。
按创伤的严重程度及依轻重缓急的处理顺序分为三类(1)危重伤:创伤严重,伤员有生命危险,需行紧急救命手术或治疗。生命体征表现:呼吸<10次/分或>35次/分,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脉搏≥120次/分或 <50次/分,意识障碍严重。如窒息、内脏大出血、颅脑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张力性气胸等。(2)重伤:伤员生命体征稳定,需手术治疗,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及适当检查,可力争在伤后12小时内急救处理者。如胸外伤不伴有呼吸衰竭、胸腹贯通伤而无大出血可能、深部软组织伤未发生休克等。此类伤员需严密观察,防止因处理不及时而转为危重伤员。(3)轻伤:伤员意识清楚,无生命危险,现场无须特殊处理,手术可延至伤后12小时处理。如为感染的软组织伤、闭合性四肢骨折、局限性烧伤等。
2.1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伤后症状及处理经过。
2.2 检查受伤部位、受伤情况 检查机体重要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受伤情况,判断是否危及生命,也就是评估伤情,初步诊断。
本着“首先救命、先急后缓、及时、有效、安全”的原则。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时必须开放气道,迅速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头偏向一侧,然后插入鼻导管以解除窒息,呼吸衰竭时果断及时地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2 维持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通畅的输血输液途径。根据患者血压、脉搏、尿量、心脏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及用药。由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时,就要同时建立2—3条静脉通道,一般选用18—20号套管针,穿刺部位选择为:头胸部损伤建立下肢通道,腹腔脏器、骨盆及下肢操作选用下肢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为宜,以达到迅速扩容,必要时加压输血输液。
3.3 有效控制出血腹腔或胸腔发生开放大出血时采用填塞纱布加压止血;对于四肢大血管出血时及时用加厚敷料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若无效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尽量减少出血,稳定病情,为进一步抢救治疗赢得时间。
3.4 做好术前准备一般这种急症患者都需要进行急诊手术,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测敏、交叉配血及抽血化验等项目,并与手术室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
准确及时观察记录伤员的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证各种引流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为抢救治疗提供依据。详细记录抢救治疗经过,用药情况及护理经过。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创伤在精神上对病人是一个突然的沉重打击。且多伴有严重内外出血,疼痛甚至影响器官功能。神志清醒的患者感到焦虑,惊恐不安,痛苦呻吟。我们护理人员在做好创伤急救外,及时疏散惊慌的家属及围观人群,减少外界刺激,多加安慰体贴、照顾,使其镇静下来。
6.1 闭合性创伤患者的护理对于闭合性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征变化,注意有无深部组织和器官损伤,对挤压伤者应观察尿量、尿比重和尿色,注意是否发生急性肾衰竭。局部制动和护理,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早期给予局部冷敷,以减少渗出和肿胀,48-72小时后;改用热敷和理疗,促进吸收和炎症消退;对血肿较大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病情稳定后,配合理疗和按摩,功能锻炼,促进伤肢功能尽快恢复。
6.2 开放性损伤患者的护理 (1)伤口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四肢创伤应抬高患肢,并适当固定制动。若伤口内放置有预防性橡皮片引条,应于术后24-48小时去除。(2)病情观察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早期可用红外线等照射;如已化脓,应及时拆除缝线,敞开伤口换药。注意伤肢末稍循环情况,如发现肢端苍白或发绀、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时应估计原因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3)用药护理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预防破伤风。(4)支持疗法按医嘱给予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行胃肠道外营养支持,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的愈合。(5)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应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总之,由于创伤患者一般遭遇突发事件,心理压力大,而且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心理及术后疼痛护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