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援华”问题与蒲立德《访华观感》

2014-08-15 00:54:45陈海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援华观感立德

陈海懿

(南京大学 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 210000)

一、战后“美援”与蒲立德1947年访华

战后中美关系因各种因素而复杂多变,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1]总的来说,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赫尔利调停——马歇尔调处——魏德曼调查——司徒雷登观望四个时期,他们都涉及到了“美援”。赫尔利调停时,美国的物资不断地输送给国民政府,马歇尔调处时涉及了对“美援”物资的处理,魏德曼调查更是为了美国援助中国这个目的而来,司徒雷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协助中国有效运用“美援”。在抗战结束之际,国民政府认为“战后复兴事业,百端待举,需要经费至为巨大,必须利用外资”。[2]单单战后美国对中国援助中的“租借物资”一项,1948年6月底就达到了78,104万美元。[3]根据上海《密勒氏评论报》1948年5月29日报道,战后国民政府获得美援至少有30亿美元。[4]

1947年,前驻苏和驻法大使蒲立德,应美国《生活》杂志之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两个月左右的访问,回国后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A Report to American people on China》(俗称《访华观感》),对当时的中美关系以及“美援”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7年7月10日,美前任驻法大使蒲立德搭机离华盛顿,来远东作广泛考察。7月25日午后2时1刻搭美空运大队机飞抵江湾机场,由上海市长吴铁城设宴接风,并暂寓美总领合维斯官邸。[5]26日会见了府委宋子文,并与沪各界人士交流。据生活杂志上海负责人称:蒲氏希望在中国作最广泛最深刻之观察,逗留时期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其旅行之计划现尚未作最后确定,大致为先在南京作数日之逗留,然后赴华北及东北考察,再赴华西蓉、渝一带,然后经云南而赴安南,为时当在九月初。[6]

7月28日上午九时半,蒲氏乘机自沪飞抵南京机场,前往欢迎者有参军长薛岳,国府秘书沈昌焕,新闻局外事科长沈锜,外部情报司长张沅长,京市府专员保紫宸,美大使馆秘书墨尔壁等。蒲氏随后跟沈昌焕赴励志社休息,晚宿北极阁宋子文邸。当天有莫德惠、曾琦、周谦冲等来访蒲立德。[7]蒲立德在南京停留了一个星期,主动谒见了蒋介石,并多次与在南京调查的魏德迈会谈。在8月5日离开南京前,蒲氏还拜访了“资委会”委员长翁文灏,并在当晚应邀参加了行政院长张群的宴请。[8]

随后蒲氏返回上海,由上海赴华北及东北进行考察。8月20日,蒲氏再由华北前往南京,会晤魏德迈,并谒见了蒋介石。之后蒲立德即前往西南地区进行考察旅游,9月中旬蒲氏离开中国,转程回到美国。10月10日,蒲立德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有万余言的《访华观感》。

二、蒲立德访华结果——《访华观感》及其影响

(一)《访华观感》分析

当时国内多家报刊对蒲立德的《访华观感》进行了连载,这里以《大公报》为准。《访华观感》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开头,蒲氏就大声呼吁“防止任一国家统治中国而动员其四亿五千万人民来对抗我们,这是最关美国切身利益的事情。”[9]其指出美国必须阻止斯大林染指中国。随后蒲氏检讨了中国近20年的历史,在所谓的“检讨”历史中,蒲氏首先是结合其1934年访华经历与这次的会晤,极力吹捧蒋介石的领导能力。蒲氏认为,“在这次长时间的谈话之中,蒋主席对于中国及远东的前途,有所推论,其远见与睿智,为历来政治家所不可及。……‘为政贵远见’!蒋主席是有远见的。”[9]其次,蒲氏论述了雅尔塔密约及其对中国的伤害,“直接损害了自一九三七年开始抗日的忠实盟邦中国,其可笑与卑鄙为美国外交史上空前所未有。”[9]

在第二部分,蒲氏首先批评马歇尔调处,“马歇尔将军以其一贯的决心与尊严,进行任务。实际上,他从开始的时候,绝无成功的机会。”[9]并将对华政策的消极归因于调处的失败,“马歇尔使命失败之后,美国对华政策陷入于一种疲倦的冷淡,采取一种漠然的‘让中国自己搅去’倾向。”[9]其次,指出美国消极表现,1946年9月停止7月份刚批准的由陈纳德着手的“八又三分之一队的空军计划”,截留应发给中国的美式车辆物资等。再次,蒲氏根据其在华北及东北的考察情况,具体分析了东北战况与“美援”消极之间的关系。“政府在东北的军队,因系美式装备,现正缺少弹药……这个问题在时间与重要方面讲,应在对华作有效的一般性援助之前,先求解决。”[9]建议杜鲁门采取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法严重缺乏弹药情况下,罗斯福总统将美军物资“以一元的货色,贬为一角,售予英国”的相同措施,将美国遗留在世界各地(主要是菲律宾、冲绳岛、阿留申群岛及日本)的物资宣布“废弃售予中国”[9]。蒲氏还具有威胁性地说“如果他(指杜鲁门)不采取行动,那末,国会复会后的首要步骤之一,就应该调査我们的对华政策。对于我国政府与驻外人员中那些不能维护美国人民重大利益的人士,这样一个调査至少可以确定他们的责任和宣布他们的姓名。”[9]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中国内部的财政问题,称中国财政经济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发达地区沦陷,财源丧失,国府只能通过发行纸币来支付战争费用。随着纸币的增发,币值降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按目前中国币值计算,现时的生活费用,约为一九三六年日本侵华以前的三万倍”[9],同时指出官兵薪饷和公务员待遇都处于极低水平。

第四部分阐述中国的贪污腐败状况,并提出一些措施。蒲氏分析了中国存在的贪污现实,比如公务员的普遍性贪污渎职、军队的吃空额、曾经廉洁的海关现在也会“揩油”,法官们也无法洁身自好,甚至是中学和大学文凭都需要特殊费用才能获取。针对这种贪污现象,如果予以加薪,会加重通货膨胀,提高生活成本,结果使得加薪无济于事。由此,蒲氏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结束战事”[9],结束战事需要美国的援助。接着,蒲氏分析了美国援助中国的可行性。蒲氏认为,根据中美现行汇率,中国政府的财政支付折合成美金的话,中国“每年的支出,只不过和纽约市政府的支出一样。”[9]因此,“援华”是在美国的能力之内。再次,蒲立德又强调了蒋介石在中国的不可动摇的“领导人”地位,并认为当下国内对蒋介石的不利声音是由于战争之后不能马上实现和平的缘故。他说:“各国人民在大战结束发觉原来的希望都幻灭了以后,往往有转而反对他们战时领袖的习惯——邱吉尔与戴高乐的受人反对就是晚近的例子”,因此“没有人可以代替他(指蒋介石)”。[9]最后,蒲氏还提出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裁汰官员士兵、严惩贪污、富家子弟从军、公布苏联暴行、实施“宪政”等。[9]

第五部分提出以三年为限,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的蒲氏“美援”计划。首先,蒲氏指出中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都已枯竭,中国除“保留现有的准备金额,以备最紧急时之用”,必须取得大量信用贷款以购进“棉,烟草,小麦,石油,汽油,以及机车,锻轨,卡车零件等大量机械品。”[9]若按每年二亿美元计算,三年共需六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其次,“为了要在三年计划期间解决通货膨胀,维持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另需一笔款项,……整个三年计划之中,预定以一亿五千万美元作为外汇平准基金”[9],以稳定中国金融。针对“美援”的使用,蒲氏提出必须由中美共同管理实施,信用贷款应“中国方面,签字申请,而由美国政府的一个代表加以副署,方能取用该项之用。”[9]再次,蒲氏强调军火弹药、器械装备等应在总“援华”之前配备给国军,并估计“若实行处置废弃物资的办法,每年的费用不致超出二亿美元,整个三年计划所需费用,也不致超出六亿美元了。”[9]因此“我们在三年计划中的全部费用将为十三亿五千万美元……每年的费用为四亿五千万美元。”[9]最后,蒲氏提议派出美国全权代表,“倘使杜鲁门总统能派麦克阿瑟将军于现有职权以外,加上大使衔的总统私人代表的称号,飞往中国和蒋主席拟订一个共同计划以防止苏联征服中国,那末整个远东将充满希望而显得一片光明了。”[9]

通览蒲立德的《访华观感》,虽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分析,但不能忽视蒲立德反苏反共以维护美国利益的政治立场。正如蒲氏所言,如果国民政府失败了,那么“美国的独立也就决不会比中国的独立多延续一个时代。”[9]

(二)中国方面对《访华观感》发表的反应

国民政府对蒲立德的《访华观感》深表欢迎。在文章发表的第二天,宋美龄就致电驻美大使顾维钧,要他向《生活》杂志的拥有者——亨利·卢斯转达蒋介石对《访华观感》的“极大满足和热烈欢迎”,授权顾维钧代表国民政府向卢斯授勋。[10]《中央日报周刊》直接以《蒲立德的谠论》为题,赞扬蒲立德的正直之言,并称“过去美国舆论之苛责中国”是因为对中国的复杂局势未能了解,而蒲氏言论“当能协助澄清这种误解”[11]。新闻局长董显光称:“蒲氏之文,极合时宜,且颇具刺激性,必能协助澄清关于中国之种种误解。”国民党秘书长吴铁城甚至称:“所有中国人均欢迎蒲立特有力与深入之建议。”[12]复旦大学校长章益、交通大学校长程孝刚、光华大学校长朱经农等都表示对蒲氏言论的赞同。

当然,中国也有评论人员认为蒲氏言论是基于其政治立场所作的一个不公正报告,其中以储安平为代表。储氏认为蒲氏言论的动机与态度是“偏私的、不健康的”。他认为蒲氏不愿中国沦为苏联附庸,却要使中国沦为美国附庸,断言蒲氏是“企图由美国来控制中国”[13]。储安平以中美共同管理使用“美援”和派麦克阿瑟来华证明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认为“美国有钱,美国企图以金钱来收买中国,要中国人替美国牺牲,为美国而死。”[13]其次,储安平批评“美援”并不是援助中国,而是援助中国政府罢了。他痛斥国民政府为了少数个人利益而排斥共产党,连带仇恨苏联,投入了美国怀抱。中国人民大多数是“不愿中国成为美苏双方任何一方的尾巴”[13]。著名经济学家和评论家奚玉书也评论道,蒲氏用意甚好,但太理想化,在实际政治上,恐未必能发生多大影响。[14]

(三)美苏对《访华观感》发表的反应

美国朝野对援华一事已分为两派,积极援华者主张立即全面援华,援欧与援华同时进行。另一部分人主张援欧应在援华之前,先对付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访华观感》发表之后,积极援华者不仅将蒲氏文章作为本年度国会讨论援华方案时的重要参考文件,也使得杜鲁门、马歇尔在对华政策上有所改变。

1947年10月14日,外长王世杰与马歇尔会谈时,马歇尔提出以日本无主劫物中的中国份额为担保的贷款问题,并提议先拨发中国一千万发0.50口径的子弹。[15]11月10日,马歇尔在外交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宣称“我们也应该对中国政府与人民作某种经济上的支援与协助。”次日,马卿在答复有关款项数目时称,如果作一尝试性的估计,则每月约需二千五百万美元,总共需要三亿美元左右。12日,马卿又称“我们心目中所考虑的是,……想些办法阻止币制情况更趋恶化,使中国政府……有机会实施某种挽救财政危机的方案。”[16]顾维钧兴奋地说:“11月是个转折点,最终导致了1948年4月的援华法。”[15]

美国对蒲氏言论还评论较多的是关于麦克阿瑟赴华建议。国会军事考察团极为赞成蒲氏这项建议[17],团长柯尔宣称“前驻苏大使蒲立特主张贷款十亿美元援助中国,余极赞成。此事应由麦帅监督。”[18]但是,麦克阿瑟本人并未正式表态,“麦帅本人保守绒默,麦帅总部亦无反响”,蒲立德与柯尔均与麦帅长谈,但其结果并未宣布。

苏联方面对蒲立德《访华观感》的反应自然是以愤怒批评为主。例如,1947年出席联合国大会的苏联代表维辛斯基,10月22日在联大政治委员会中演说时,就给蒲立德戴上了“战争贩子”的帽子。[19]

余论

1947年,蒲立德受《生活》杂志邀请来华非正式访问,受到了国府高规格接待,回美后发表《访华观感》,从经济、军事、政治提出积极“援华”,引起了中美苏三方不同的反应。中国官方国府人员引蒲氏为“中国之友”,但也存在强烈批评之声;美国援华派大体赞成支持蒲氏援华建议,并在国会中互相引援;苏联则痛斥蒲氏的谬言。相对于马歇尔的援欧优先于援华政策,蒲立德似乎是更多地为中国“着想”。但当时中国需要的是和平与建设,有利于消除战事与促进生产力才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也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中国之友”。

当时国际背景很微妙,在蒲氏看来,美苏终究难免一战,但要让美国子弟兵与苏联军队正面冲突是不行的。因此,其主张“援华”,实质是让中国的士兵冲在最前面,用美国的钱来武装中国,用中国的血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蒲氏还建议美国三年以总共六亿美元的信用贷款供中国向美国购买物资与生活用品。众所周知,用外国贷款购买外国产品,其结果只会掏空整个中国。用洋货来平抑物价,无异于用冰块来为病人退烧,终究这病躯会因不支而崩溃。因此,蒲氏经济“援华”的本质是用中国的市场去帮助美国工商业,用中国的需求去消化美国产品。

试问,蒲立德真是“中国之友”乎?

[1]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陶文钊.中美关系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王东,闫知航.让历史昭示未来——中美史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项立岭.中美关系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等.

[2]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2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413.

[3]潘国琪.论战后国民政府的“美债”与“美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43-147.

[4]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11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795-798.

[5]蒲立德抵沪澳名记者芮杂特抵京[N].申报,1947-07-25(1).

[6]美记者团一行,明日晋京观光,吴市长昨设宴洗尘[N].申报,1947-07-26(1).

[7]蒲立德抵京,另批记者团返抵沪[N].申报,1947-07-29(1).

[8]蒲立德来沪,转赴华北旅行[N].申报,1947-08-06(1).

[9]蒲立德.向美国人民报告中国[J].生活,1947,23(15).(A Report to American People on China,Life,Vol.23,No.15)。中文版参见《大公报》(上海),1947-10-12.

[10]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辩论与1948年《援华法》[J].近代史研究,1988,(3):234-253.

[11]蒲立德的谠论[N].中央日报周刊,1947,1(12):3.

[12]蒲立特紧急援华建议,中美舆论极重视,我欢迎麦帅任军事顾问[N].申报,1947-10-12(1).

[13]储安平.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N].观察,第三卷第九期,1947-10-15:3-5.

[14]对美人援华言论,我应持冷静态度,奚玉书评蒲立特建议[N].申报,1947-10-13(1).

[15]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国书局,1997:752.

[16]马歇尔国务卿向国会的建议[M].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411.

[17]蒲立德《访华观感》的空气[N].大公报(上海),1947-10-13.

[18]美众议员柯尔谈话赞成蒲立特之建议[N].申报,1947-10-18(2).

[19] 蒲立德和他的“援华方案”[J].世界月刊,1947,2(4):27.

猜你喜欢
援华观感立德
外国专家局70年:从“援华”到“引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6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余事三绝一一傅申先生书画印观感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俄罗斯专家在中国
——习主席与援华专家及亲属代表座谈深度报道
浅析抗日战争初期的苏联“援华抗日”政策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香港话剧《最后的晚餐》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