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青少年生活德育

2014-08-15 00:54:45杨昱然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怀伦理道德

杨 玉,杨昱然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在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伦理多样化的社会形势下,我国的生活德育呈现出“瘸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矫正青少年的道德偏差和帮助他们摆脱道德窘境。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对生活德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对青少年进行正常的教育,导致青少年无法步入正常的德育生活。那么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笔者认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罗尔·吉利根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关怀伦理理论,不仅为人们摆脱道德困境提供了方法指南,也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德育理论和进行德育生活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关怀伦理的产生和建构

关怀伦理,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们情感中的关怀为基础、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由20世纪下半叶女权主义者建立的一系列规范伦理,它以需要和反应为条件,在解决道德问题时强调我——你的关系与责任,更强调关怀对象的反馈,并且在关怀与被关怀之间强调双方的关系,正是这些特点使它超越了公正伦理,成为历史上“不同的伦理”。

(一)关怀伦理的含义和特征

关怀伦理是一种区别于公正伦理的道德发展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一书中提出,在此书中吉利根教授以男人和女人对流产的态度和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的方法得出了男女两性存在着不同的伦理推理方法这一结论。具体说来,男性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把柯尔伯格提出的“公正”作为道德抉择的基础,而女性则以感情和关系为逻辑分析的起点,从关怀的角度去分析和履行对他人的责任,做出关怀自我——关怀他人——关怀自我和他人的道德抉择。吉利根教授把关怀自我——关怀他人——关怀自我和他人总结为关怀伦理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把处在道德窘迫环境里的女性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称为关怀伦理。

在关怀伦理中,关系与情感并存,强调主体间的接受与反馈。美国哲学家诺丁斯曾经说过:“关怀伦理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关系和被关怀者所发挥作用的强调。”[1]在关怀关系中,必然会存在我——你两个主体,我作为关怀者,你作为关怀对象,作为关怀者的我和作为关怀对象的你所具有的关怀和接受关怀的关系是关怀伦理的本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关怀者要做出符合情景和符合关怀对象内心要求的关怀行为,使关怀对象感受到关怀者所给予的关怀并接受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关怀者发出关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关怀者的我和作为关怀对象的你存在着我——你的主体间性,在我——你的关系中感受着关怀的温暖。就像吉利根教授所说的:“尽管道德被看作来源于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影响,但也被归结为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并且最终同依赖他人联系起来,同关怀他人的责任等同起来。”[2]150因此在树立道德动机和做出道德选择时,以关怀伦理为理论支撑,着眼于情感的发出和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形成充满关怀色彩的伦理空间。

(二)关怀伦理的机制和类型

吉利根教授曾说:“说到底,道德是一个关怀问题。”[2]159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我——你的关怀呢?这就需要探讨关怀伦理的机制。吉利根教授在《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分章节有步骤地论述了关怀伦理的机制,即“关怀的首要环节是接受对方,接受不是强加于人,而是与之交流,共同努力;第二个环节是动机移置,即关怀者的动机能量流向被关怀者;第三个环节是关怀者发出的关怀行为完成于被关怀者的接受。”因此,在这个关怀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关怀者树立责任意识与自觉意识,还要求关怀对象及时地接受关怀和反馈信息,实现关怀者关怀动机的转移,实现关系伦理的实效性和关怀伦理的价值性。

吉利根教授认为:“妇女道德判断的次序从最初对生存的关切发展到集中于对善的关注,最后发展到把关怀反省性的理解作为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的最有力的指导。”[2]111妇女在进行道德判断时经历了三个阶段:对生存的关切——对善的关注——把关怀反省性理解同于解决人际关系。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她们对生存的关切是自然的欲望,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能反应,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关怀;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情境的变化,她们开始关注善,甚至随着其感情的丰富和对现实认识的加深,开始主动把关怀作为一种道德抉择和解决道德问题的手段,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伦理关怀。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作为积极的德性,二者紧密相连,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伦理关怀源于自然关怀又区别于自然关怀。

二、青少年生活德育困境

生活德育的困境不仅存在于教师、家长的观念和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于青少年自身的思维取向、思维逻辑和能力素质中,使得生活德育成为一种具有“误差”和“偏差”的德育。

(一)认识困境

当今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观念,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青少年真正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导致许多青少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和家庭甚至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对生活德育认识不足,无法正确地认识生活德育的本质、规律,更无法更新生活德育的理念。

(二)方法困境

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提倡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中、小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品德伦理知识都呈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倾向,教师、家长为了使孩子考出他们心目中的高成绩,提出了“分分分、小命根”的口号,只注重对孩子进行课堂知识的灌输和家庭的抑制教育,即使是道德教育也要靠“背、记、考”来完成,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呈现单一化和死板化的趋势。

(三)能力困境

当今社会,通过考试筛选出来的青少年“状元、尖子”层出不穷,他们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佼佼者,也是教师、家长心中的胜利者,更是学生主体的引领者,但是,高分并不一定代表“高能”,“高能”也不能完全以高分为支撑点。社会上“高分低能”孩子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不仅是教师、家长,就连孩子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长大后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如果仅靠高分是不能完满地站在人生的舞台上的,还需要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去支撑人生的舞台。

(四)实践困境

学校为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也是青少年交朋友、学知识、长见识的重要阵地。虽然青少年在学校中能接受较好的德育生活理论知识,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生活德育能力,因为学校存在面积小、接触的人少、硬件设施短缺等现象,无法使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德育气息,而且教育者无法用具体的实践带领青少年进入真实的德育生活,以至于长期以来教育者和孩子都无法找到进入德育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关怀伦理指导青少年生活德育

陈善卿教授曾经说过:“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生活德育规定和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3]德育不仅要引导生活,还要回到生活,更要引导和回到青少年的生活,这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让这一目标实现呢?笔者认为,应把关怀伦理应用于生活德育的过程中,老师、家长等要将情感中的关怀运用于对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中,实现主体间的关怀与被关怀。

(一)关怀伦理:提高教育者对青少年生活德育的认识

关怀伦理提倡的关怀不是“部分关怀”,而是“整体关怀”,也就是说主体间的关怀不只是教师对青少年的关怀,也包括家长、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对青少年的关怀,不只是教师、家长对学生成绩的关怀,也包括教师、家长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关怀,这样的关怀才是全面的关怀、温暖的关怀。因此,除了学校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外,家庭生活德育以及社会生活德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其成长中的变化,及时对其进行道德上的指引;家长不要盲目溺爱,要以榜样的力量教会孩子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并要求孩子自觉、主动地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志愿活动场所,比如敬老院、红色革命基地等,使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

(二)关怀伦理:更新教育者进行生活德育的方法

吉利根教授认为:“道德判断必须通过‘发展着的见识和同情心’来表现,通过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来诱导……。”[2]160青少年如何才能获得“优质的经验”来做出道德判断呢?在关怀伦理理论指导下的理性关怀情感教育以及经验知识积累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教师、家长要适当向孩子流露自身关怀的情感,用交往、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困惑,以“关怀、理解和包容”去体谅孩子,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分,实现教师、家长心目中的梦想。教师、家长要知道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道德教育实践,都需要融入感情中的理性关怀因素,也许你们日常的关心或是深入浅出的交谈,都会成为孩子心中那盆稀有的兰花,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绽放,但那沁人的芬芳会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期待兰花的下一次美丽绽放。因此,关怀伦理指导下的理性关怀情感教育、语言交往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活德育的最好方式,也是压倒传统的知识灌输教育和说教逼迫教育的最佳选择,教育者作为建设青少年灵魂和身体的工程师,一定要将关怀伦理理论贯穿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关怀伦理:培养青少年进行生活德育的能力

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是生活理想还是道德理想,每个人都梦寐以求去实现它,“道德理想与其说是合作与相互依赖,不如说是履行义务和偿还债务,所采取的方式是为他人付出而不求任何索要。”[2]150作为青少年,需要在关怀伦理的指导下,通过生活德育理论学习、自身的道德教育实践,培养自身的理性关怀能力、意志调节能力和知性交往、沟通能力……,他们不仅要在老师、家长的能力指导中学会如何理性地接受关怀,也要在与同学的学习和交往中,学会如何给予关怀,真正地实现“我——你”间的情感互通,感受和谐、融洽的学校、家庭环境。

(四)关怀伦理:降低青少年融入德育生活的门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于一举一动,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以分辨‘善恶、是非、曲直、公私、义利’,然后去改造环境,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4]关怀伦理是教师、家长在进行生活德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的一举一动,分辨善恶、是非、曲直……”的最好途径。教师、家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红色基地、进入养老院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小红帽义务贡献活动等,使他们以关怀的情感感染周围的人,带着一颗关怀的心去帮助孤独老人,携着关怀的温暖去关心身边的同龄人……。如果人人都充满关怀,那么世界将会变成美好、和谐的人间。

关怀伦理可以说是一种充满关怀与爱的伦理,提倡师生间、亲子间以及朋友间的情感性交流与沟通,呼吁把真诚与关怀融入生活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流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合作,更要把“她”消融在生活德育中,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德育中,使青少年摆脱生活德育的困境,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1]内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许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6.

[2]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M].肖巍,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陈善卿,张炳生,辛国俊.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

[4]郭阳.陶行知全集[M].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2.

[5]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丁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关怀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