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冉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在发展战略学视域中,“发展”代表的是以经济水平和结构、社会生活与结构等为代表的诸多方面的良性变化,是经济社会活动进步的过程。换言之,这种学科角度下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社会等诸领域在数量及结构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演变中社会多方面、多方位、多层次的进步过程。
就体育发展战略而言,它是人们对体育具有长远性、宏观性和全局意识的整体规划谋略,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事的筹划与设计。因此,以概念的视角看待体育发展战略,可以认为它是为了在某一特殊时期内,以全局性角度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或是实现某一宏观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筹谋划策。体育发展战略是无数分类目标或计划的总和,既是对时代体育发展的引导,也是体育延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万物待兴,人民身体健康情况与国家继续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间存在矛盾,竞技体育水平与本国国际地位间存在错位。在这种背景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体育战略,主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战略目标,重点在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采取普及中渐进提高的指导方针,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等全国性体育组织为主要带动力量,采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开展的群众体育发展方式,在全国推广运动经常化。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一定改变,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呈现革新式转变。此时期的体育战略重点由一般群众性体育活动转向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群众体育不再是体育战略的核心,开展方式趋于分类化发展,而竞技体育开始走向初步专业化。战略方针逐步呈现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趋势,以政府独家管办的管理体制取代原有的分工负责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国家战略发生转移,引导着体育战略的新抉择与转变,中国体育开始走向世界。现阶段体育战略以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为基础,其目标是在以竞技体育为战略重点不变的情况下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战略方针为以重点带动一般,部分恢复分工负责制,以大家办的形式拓展群众体育发展方式,同时实现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目标的调整和体育内部各主要类别的发展失衡等情况,我国的体育战略进入了调整阶段。新阶段的战略重点是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呈现出并重发展的态势。在管理体制方面,实施部分管办分离,尽管体制改革不彻底,但仍较之前的政府绝对主权有了一定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群众体育在此时期的发展方式以社会化、多元化相结合为主,有效的挖掘了社会民间力量发展体育。
从时间节点上看,在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登上了历史的新起点。新的历史时期下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的发展面临更多现实挑战,特别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提出后,时代对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了全新要求。新形势要求我们应认真研究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获得有益启示。
过去六十余年中,我国体育发展先后经历了上述四个战略阶段。战略形成的逻辑基本延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这就促使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在沿革中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在适应不确定性问题时做出的被动选择,但80年代后,在经济腾飞的带动下,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呈现明显主体性选择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总体而言,我国的各阶段体育发展战略形成都缺乏事先科学的规划,应激性的应对特征明显,类似缺点都是值得警醒的经验。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应极力避免此类教训,以科学作为发展先导,根据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在重视全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事先科学的谋划确保体育发展战略的合理性。
[1]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江流水.体育发展战略再认识[J].体育文史,2001,(3).
[3]孙德红.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