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希震(湖南省武冈市二中 湖南 武冈 422400)
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体育课余训练与体育教学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课余训练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余训练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训练目的,使学生把训练目的、学习目的、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确立正确的训练目的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训练动机,激励他们去努力训练,提高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课余训练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课余训练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课余训练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课余训练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运动员中,独生子女多,在课余训练中经常表现为怕苦、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练员一旦发现运动员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从而提高课余训练的质量与效果,运动员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体育课余训练中为了让运动员有更多的实际练习机会,不允许教练员长篇地进行解读和说教,因此,教练员要认真钻研训练内容,结合训练项目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为主的教育。总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最佳训练效果。
第二,根据课余训练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1)行为规范、队纪队规教育:以学生守则为依托,结合各自的队纪队规对运动员进行日常纪律约束、行为管理和专门教育,以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训练习惯。
(2)健康教育: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教育内容,帮助运动员树立健康意识,珍惜生命,珍爱健康,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能够把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自己的长期追求。
(3)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共性的内容外,结合运动员年龄、训练项目特点,将训练安全、饮食安全、药品安全、交通安全、人际关系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运动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4)礼仪教育:以社会礼仪知识及运动员守则为教育内容,使运动员做到讲礼貌、懂礼节,在与人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要求,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
(5)感恩教育:尊师拜师、孝敬父母、学会做人,知恩图报是课余训练德育教育的任务之一。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有的尊称老师为“师父”,一声“师父”喊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古训告诫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生命,爱护身体,又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恩施与人。
在课余训练中,教练员的言传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练员的学识魅力是培养运动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教练员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人格魅力既教练员的思想感情、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个性特点、精神意志、价值取向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练员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练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教练员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有教练员良好的人格示范,则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课余训练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日常管理中,教练员要平等、和谐、以人为本,平等是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包含感情的沟通是平等工作的重要体现,因此,教练员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切忌“一厢情愿”、居高临下、硬性地推行教育方法,而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平等和谐的态度执行德育工作计划;在教育过程中,教练员要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具有修身意识,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要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既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又做生话中的益友,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做好运动员的 “人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