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威(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但是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虽然是高校学生,但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各个子系统科学有序的运行,才能发挥文化教育系统的最大功效。所以对文化教育系统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越清晰,组织的功效发挥的就越大,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也是如此。高校优秀运动员应该与学校体育结合到一块,应该在教育的大环境进行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高校运动员首先是一名学生,其次才是一名运动员。作为一名学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应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一样,而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和一般大学生文化教育目标一致。即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招生管理机构。
我国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招生是在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文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宏观控制下,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体育局协同有资格招生的各高校共同具体实施的。虽然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但并未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程序、方法等做出具体的统一规定。虽然宏观上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条件、程序及最终的录取权基本上掌握在各高校手里。
(2)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招生政策。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更新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录取条件:对体育专项测试合格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的;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称号并且招生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考核后认为能够完成专业培养教学任务的考生,经本人申请、生源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后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从这个文件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对优秀运动员的招生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非常低,远远低于普通同学。
(3)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资格审查。
我国对优秀运动员的报考资格的要求,说的很笼统,只是对学历、运动等级以及年龄做了规定,并没有对文化课进行精确的定位。虽然所有的优秀运动员都要参加全国的高考,但是高校招生的权力很大,再加上我国有没有在文化分数上做统一的要求,所以,各个高校招收的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差异很大。
(4)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来源。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招收国家队、省市体工队的退役或即将退役的运动员;第二种就是招收省市各级业余体校的运动员;第三类是招收普通高中生。而这三类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的差异很大,由于省市体工队和业余体校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脱离了大教育的环境,导致这部分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和普通高中的运动员有很大的差距。
(1)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入校后的专业选择。
很多高校为了让运动员为学校争光,又能顺利的完成学业,就对优秀运动员的专业选择进行了限制,安排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的学科,只允许在限定的几个专业里进行选择,还有部分学校直接限制运动员进行专业的选择。我国大部分的优秀运动员很少有选择专业的权力,有部分运动员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力,这样违背了运动员的意愿,导致很多运动员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文化的学习也失去的兴趣。
(2)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文化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组织形式。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优秀运动员在文化课的设置上和同专业的普通学生基本上是一样,有部分高校对运动员的课程进行了缩减,减免了一部分的课程。而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较多,导致很多课程无法进行系统的学习。课程设置过死,课程组织形式单调。
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存在与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之中,只有对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出明确的文化教育控制目标,分析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因素,找出文化教育控制的途径,做出控制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高校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努力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毛伟胜.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比较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张明强.美国高校竟技运动运行机制研究[N].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