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中国计量学院体育军事部 浙江 杭州 310018)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是由军队的海事培训发展而来。1995年,拓展训练第一次被引入北京,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首开拓展课程之后,从此开始了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特别是2002年大学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一系列拓展课程。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开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准绳的,开设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在步入社会后,更加具备竞争力。
高校素质拓展工作有利于优化学校的教学结构,并能够建立健全学校的科学育人体系,提高育人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对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没有给与相应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只是将其作为课余活动的一部分,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相隔离,而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合力不足也影响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而且这也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实效性不强导致了其在部分高校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均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素质拓展工作在开展的形式上过于老套,缺乏创新性,这些就造成了素质拓展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举步维艰,学生并没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只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了“一本拓展证书”而已。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有很多高校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这无疑推动了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但是,我们也发现也有很多高校只是将素质拓展工作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校园文化的辅助部分,并没有对其可以取得的成果加以评定和认同。学生参与了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却并没有在学分上、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明示,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学校要重视、学生要参与、社会要认同是素质拓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高校首先应该对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引起相应的重视,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在工作方法方面,都要进行不断创新,使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高校要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来,并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对其进行保障,例如,加大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学分制度建设等,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吸引其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课程中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创新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载体形式首先可以通过改革学分制来进行。将高校素质拓展工作进行课程化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但是要对学生的吸引力足够强,除了要在组织形式上加以创新之外,重要的是将其纳入到学分制的认定中来。再加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高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将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去并不是全部,如何对其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其竞争力也是学校素质拓展工作开展的重点。优化素质拓展工作实施的组织结构,打造出一条由校——院系——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链,层层推进,有利于素质教育以学校拓展课程体系为载体在学校当中的发展。学校可以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学生的就业推荐体系中来,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素质拓展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最终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达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1]肖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2]乔慧.浅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德的应用[J].学理论,2010,(19).
[3]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