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霞 毛航 王玉合(郑州大学体育系 河南 郑州 450001)
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2年大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了近10%,学生近视率接近90%。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整体落后于同龄学生。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致使中学阶段存在“重智轻体”的问题在大学中凸显出来。面对大学生普遍身体下降这一刻不容缓的形势,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坚持性,成为了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议题。
大学生没有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中小学带来的病根。在竞争激烈的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考试压力下,体育锻炼乃至体育课时间很容易被挤用,致使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更不用提坚持体育锻炼了。再者,由于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静”成了好孩子的行为标准,这种思想特别对女孩的行为影响较大。
一些高校由于太过重视竞技体育的成绩,并不重视 “群众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可以为高校带来显著的成绩,而对于见效不明显的“群众体育”不够重视。许多高校举办的运动会或一些比赛具有时间短、竞技性强等特点,致使学生刚进入锻炼状态,还没有形成运动技能就戛然而止了。再加上高校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少,运动场馆不足和运动器材短缺、单一等都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坚持性。
学生刚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时,表现出的参与热情较高,但很多运动项目又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当学生发现无法完成各种动作或感到自己的动作丑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对该项运动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教好体育课,缺少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这样致使学生的学与专业人员的教的脱节。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都是家里的 “皇帝”、“公主”,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缺少吃苦受累的磨练。在现有的条件下,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当学生出现腰酸背痛,四肢无力甚至出现运动损伤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学生怕吃苦受累也是制约其坚持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
体育不应该是一门课,而应该是一种兴趣爱好和对个人素质的培养。要使他们明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要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更要有健康健美的身体,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不仅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中立于不败之地准备了条件。
高校应加强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宣传,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促进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高校应切实加强对体育的健身、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宣传,多方面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从而推动学生持久的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自主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高校可利用有大量体育专业学生的优势,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分派到其他院系,作为学生指导员指导固定数量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他院系的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知识,还能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需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外,还应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优良品质,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坚持性,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潘志贤,孙明兴等.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3]孟和,周云洁,等.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力来源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2,(3).
[4]周静.浅析如何提高高校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