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早才
(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江苏 无锡214001)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兴趣还是远远大于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闲话”,身体总在不停地动,稍一放松,教室里就可能因“炸了锅”而无法收拾;我们认为很有价值、深受感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反复教授和启发,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脸茫然。
分析这些现象成因,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在于课堂本身。一方面,为了上好课,我们虽然也做了钻研教材、收集资料、设计教案等大量工作,但如果只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用成人的视角去把握教材而忽略儿童化的呈现方式,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其独特的建构体系,教学如果脱离了这种建构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和生成就变得十分困难。
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儿童意味着自由、幻想、探索和游戏,他们的生活世界与成人世界有很大的区别,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他们没有什么不敢想、不能说的。“儿童是最大的、最真的、最可贵的”,如果忽略儿童这一教学主体,忽视了儿童文化因素,课堂必定是枯燥乏味、没有欢乐和缺乏生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儿童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基本维度,语文教学应当亲近儿童、关注儿童、立足于儿童,多拣儿童乐处行,让孩子乐在自由的氛围中,乐在游戏的世界里,乐在缤纷的想象间,乐在探索研究时。
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创造的摇篮,儿童只有借着自由,才能产生最独特而又敏感的能力,才有可能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解放儿童就是要让儿童回到本来的自由中去。语文课堂上要为孩子营造自由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放任儿童,而是要在遵守一定课堂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自由和选择自由,鼓励他们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允许他们自由想象、联想和谈论,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实现新知构建,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有效发挥。
以下是“书”字教学的片段:
师:(出示带拼音的识字卡)这个字怎么读?
生:shū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学这个字,分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样记住“书”这个字的。
(分组学习后进行交流)
小组1:这是“语文书”的“书”,一笔横折,两笔横折钩,三笔竖,四笔点,四笔写成“书”,“语文书”的“书”。
小组2:我们有书法课,我们的课程表上就有“书法”两个字,我们每天都会看课程表,所以就认识这个字了。
小组3:我叫“陈书”,这个“书”字同我的名字一样,我爸爸说,选这个字作为我的名字,就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读书人。
小组4:我们学过汉语拼音,看看汉语拼音多读几遍我就认识了。
师:我们要注意听小朋友想出的办法,选择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住“书”这个字。
师:举起小手,跟老师写一遍,注意在写“书”这个字时,这一点不要忘记了。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想出好办法记住这一点?
生1:我在看《美人鱼》这本书时,掉眼泪了,“书”字上的一点就是我掉的眼泪。
学生2:我在书上擦错字时,橡皮屑掉在了书上,“书”字上的一点就是我的橡皮屑。
学生3:每本书上都有字,这个点就代表书上的字,所以不能忘写。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老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自由地畅谈和选择记忆方法,自由地开启和表述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教学不仅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积极吸纳儿童的自身经验,更给予儿童表现自身文化的自由度,激发和培养了创新精神。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媒介”。儿童需要游戏,正如需要安全和食物一样,他们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除了指具体的游戏活动外,还是儿童的一种精神和状态,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游戏不等于是儿童的外部活动,更确切地说,它是儿童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语文教学应该顺从儿童的游戏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走进语文丛林,在游戏中体验出生活的韵味、语言的醇美、成长的欣然。
《小动物过冬》一课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童话故事,文章不仅介绍了动物过冬的知识,更体现了互相关心的人文精神。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大胆地设置成一个游戏,老师和学生都戴上漂亮的头饰,成为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在互相交流过冬方式的游戏活动中展开。游戏中学生纷纷进入了角色,通过交流,他们不仅轻轻松松地了解了不同动物独特的过冬方式,还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课文中提供的语言范例,更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和真挚关爱。游戏中洋溢着童真、充满了童趣,相信学生也会将森林王国游戏中获得的认知和交往方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是美丽的,活跃着童真、充满了童趣的语文课同样是精彩的。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儿童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就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中的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就能变为现实。语文课堂应当不失时机地为孩子们创设想象的机会,让他们放飞想象翅膀尽情翱翔。
儿童诗《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白云在蓝天怀抱中自由飘荡、小鸟在大树间玩耍栖息、种子在泥土中快乐成长、小朋友在祖国怀抱中幸福生活的情景,从而真正感受和体验了“家”给人带来的安全、舒适、自由和幸福。教完全诗后,我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想象练说。“花朵是蜜蜂的家”、“荷叶是蜻蜓的家”、“字典是文字的家”、“书包是书本的家”……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多彩而鲜活灵动,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语言的内化,在愉悦的想象活动中一蹴而就。
一位老师在上《春天》一课时,问学生桃花为什么开了,有的学生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打个哈欠,开了。”有的学生说:“桃花有耳朵,想听我们小朋友唱歌,所以开了。”有的说:“桃花想看看有没有人折它,小朋友是不是文明,所以开了。”……学生们众说纷纭,老师最后大加赞赏说:“桃花看到小朋友那么聪明,仰起脸笑了。”多么绚丽而又奇特的想象!多么精妙而又诗意的评价!放飞想象的翅膀,童心方能尽情展现,创造方可自由迸发。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就是科学家”。语文课堂也应顺应儿童乐于探究的天性,创设探究机会,引领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形成感悟、享受快乐。
《晚上的“太阳”》一课写了爱迪生用智慧救了急需手术的妈妈。课文中有一段描写爱迪生将镜子围了一圈,利用油灯在镜子上的反光使手术台一片光明,这段文字对孩子来说虽有些抽象,但又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上我根据孩子喜爱探究的特点,努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带来蜡烛和许多小镜子,让他们当堂进行实验。当实验成功时,学生的兴奋劲难以言表,课文主人公爱迪生爱观察、爱思考、爱实践的优秀品质也被悄悄地移植到他们的身上。
《梅兰芳学艺》一课教学中,体会梅兰芳学艺的刻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以探究活动代替了空洞的说教,事先制作了鸽子教具,课堂上让学生先紧盯静止的鸽子,再注视飞翔的鸽子,随后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眼睛非常酸,有的说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还有的说一直这样做感觉非常枯燥……特定情境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梅兰芳练眼神之“苦”有了真切的体验。
探究即学习,关注探究过程,指导探究方法,鼓励大胆尝试,孩子们定能乐在其中,受益无穷。
如果说教育是一片花园,那么用快乐之水浇灌的花朵不仅愉悦着人们的眼睛,而且会沁入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怀儿童,多拣儿童乐处行,带着快乐出发,去收获一个个快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