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物质时代、精神时代与生态时代

2014-08-15 00:43许小龙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人类

许小龙

(安徽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人类的文明产生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下,不同时代的文明形态,都会涉及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到:“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24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支配和主导着不同社会、时代文明形态的发展模式和趋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都会面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抉择,并最终在互换支配权的客观历史进程中达成完全统一的文明形态。在历史的至高点上进行文明形态的科学划分也是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研究的巨大贡献,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达成人与自然关系最为和谐的真实的文明形态。本文注重从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的时代模式或文明范式进行合理、科学地剖析,对物质时代、精神时代和生态时代所蕴含的时代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阐述,把三个时代发展当成一个转动的“历史链条”,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宏观理解和把握。

一、物质时代:史前文明形态

时代的一般含义指的是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特征。本文所指的时代特指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向。当然,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同时代的临界点并不能通过精确的时间细算而明晰,不同时代的发展进程也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从本质上看不同时代发展模式的区别在于能否代表历史发展趋势或遵循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物质时代是以物质数据生产为根本目的,人与自然关系为主导地位且极端对立的时代。物质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物质生产占据时代的主导地位,精神生产隶属并服从于物质生产,导致人与人以及自然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完全代替,人逐渐走向单向度的人或抽象的人,生态和人性危机日益凸显。物质时代必然会产生出带有时代特征的文明形态即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在马克思的话语下就是一种缺乏人类历史活动的“史前时期”。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物质时代下物质文明所蕴含的特性,并揭露出它的虚假性和颠倒性,充分论证并指出物质文明并不是文明的真实形态。

人的产生和延续是物质时代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前提。同时,人又是一种有需求的群居性动物。人只有在自己需求满足、自我延续达成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物质时代的繁荣和发展,即不断地创造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创造出历史。“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数据,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32这里,马克思从人类物质数据生产出发,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和满足为落脚点,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放在了人类得以产生、历史得以延续、时代得以发展的首要且必要条件的重要位置。可见,物质时代的形成并发展正是人类得以产生和延续、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规模得以融合和扩散的基础。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产都是其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物质时代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就是这个时代和其它时代以及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须要素。“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32,这样的历史活动就是物质时代的物质生产和劳动。

物质时代是一个具有颠覆性、虚假性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范式,是一个人与人决裂、人与自然分离的社会,是一个劳动异化、人异化、生态恶劣的时代。这个时代看不到任何希望,看不见任何亲情,看不了任何真实的东西。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钱和商品。因此,这个层面下谈物质时代,我们就给它定义成马克思话语下的“史前时期”。马克思先是论述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1]32,接着后阐述法国人和英国人“受到了政治思想的束缚”[1]32“作出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1]32。马克思认为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的社会历史都是把人类真正的历史排除在外并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割裂开来,片面和虚假地编纂着的唯心史。这阶段的社会历史并没有做到“始终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34。马克思把这一扭曲现实情形的历史和文明称之为“史前时期”,意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内以及之前的社会形态(即物质时代社会性质的颠倒性和发展趋势的虚假性),并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真正历史和文明的到来。马克思在对“史前时期”即物质时代充分批判的基础上,展望“文明历史”的时代范式和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34这里,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构建“文明历史”当中的基础作用。“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同样他也把意识、精神的反作用放在了未来文明时代构建的必须要素之中。“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254这样,精神时代就呼之欲出了。

二、精神时代:过渡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的史前时期就会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2]83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出发,细致而又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的时代、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必然会脱离物质时代的史前文明形态,并走向一种真正的文明时代。当然,这种过渡形式的时代发展模式和文明形态,根本上还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束缚。可见,精神时代是人类在生产资源充裕的物质基础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实践基础上,以自身精神的追求和人与自然协调过渡的时代。精神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人与人相互协调融合的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基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具体分析的社会形态划分中,以二分法为坐标,划出包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史前时期的物质时代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精神时代。“如果把马克思的‘史前时期’称作人类的物质时代,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真正历史的开端,将是人类的精神时代。”[3]44当然,从物质时代进入精神时代必须具备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发展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提高。人类精神水平的提升是从物质时代走向精神时代的必备要素。意识在物质条件和经济环境的制约下不断地发展,从直接可感知的意识到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再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下的意识,直到立足于实践意识的产生,意识的发展历程也呈现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辩证发展局面。“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1]36意识并非只是一种“纯粹的”意识,而是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中不断发展和转变。“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1]35因此,生产力、精神意识和社会状况的辩证、全面发展,促使人类社会从物质时代逐渐走向精神时代。随着分工的发展、意识的升华以及劳动属性的转变,物质时代的各种弊端、矛盾都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消解和转换。“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1]36“只要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人们不必以强制劳动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所必需的基本物质生活数据,整个人类社会便可以从物质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进入人类精神的自由发展阶段。”[3]45正是由于强制性劳动的消解、分工的逐渐灭亡以及共产主义意识的产生,才逐步实现了从物质时代到精神时代的转化。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里,精神时代和物质时代完全脱离,内在属性完全对立,发展趋势完全迥异。精神时代这一高级时代也会向更高的时代范式发展和转变,当然这种同一内在属性中的层次性、阶段性的发展,其内在本质还是相同的。那么,精神时代向生态时代这一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范式进行转换,也成了时代的抉择和历史的必然。

三、生态时代:真实的文明形态

生态时代是物质时代的异化消解以及精神时代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时代范式,其根本特征就是生态文明的高度繁荣以及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完全融合。生态时代是真实的时代形态,它抓住了物质时代中的精华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精神时代本质以及内容的深化和升华,在人与人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繁荣和稳定。

生态文明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高度繁荣时期必然出现的文明范式和社会形态。生态时代下的文明发展遵循人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抵制物质时代那种纯粹追求物质、欲望、孤立、抽象的价值取向,消除劳动异化以及人的物化的“时代恶果”,把道德的自觉转换成人们心中的普遍追求,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批判和抵制物质时代片面追求工具价值而损害自然环境的抽象价值理念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利用精神时代的科技文明和知识文明帮助实现人们心灵的净化并消解人性的危机,以道德和伦理的方式对待自然以及客观环境,实现人在自然中的客观生成。物质时代中人与自然一直处在分裂、断裂的局面,一直处在支配和服从的交换关系中,它们之间根本达成不了本质上的和谐统一。

从文明形态的发展看,农业文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精神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环境条件的恶劣,人类始终隶属于自然的支配并盲目服从于自然。人类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认识和改造自然,只是盲目地听从于自然的支配。人类的人性、心性、灵性都不能得以充分发展,导致社会发展的进程呈现缓慢前进的状态;工业文明下,由于分工以及产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呈现出支配和服从的分裂局面。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56“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1]256一方面,物质利益诱导下的人们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重要性,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合理性。商品拜物教、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非理性精神和生活方式充斥在这一时代,导致人性危机。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于人们的盲目追求物质和眼前的利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导致生态危机。这样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对自然支配的结果反而造成自然界对人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分裂最终导致人的异化。”[4]生态文明下,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达成和谐且完全统一的真实形态。生态文明承认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道德关系,应该且必须把自然纳入道德关怀和人性关怀的视野,促成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内在于人的本质中,也必然呈现于外在环境之中,它通过有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而给自然环境打上文明的烙印,自然界成为一个表现人的文明的自然界。”[4]02生态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把自然与人关系放在合理的角度并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加以剖析和理解,把人与人关系的着力点放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情境和背景中,消解了劳动和人的双重异化及生态和人性的双重危机,统一并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自然和历史中生成。总之,生态时代是精神时代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协同的真实的文明形态和时代范式。生态时代下的人们将改变生活模式、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划出人类文明、时代发展进程中出彩的一笔。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5]12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是超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是一场全面的变革,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要,更是世界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生态没有国界,应对生态危机这一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既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共同努力、协同探索,努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它们共同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带来充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城乡差别、利益分化、道德失衡等消极情况都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的实现。如何破解难题、实现循环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我们在批判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消极要素的前提下,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对社会发展种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6]22,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从观念层面来讲,全社会要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意识,把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为群众内心中的真正信念。“面对资源约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5]12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明显带有东方综合性思维模式的理念正是把“和”“仁”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宣扬,并以一种普遍联系范畴、整体概念呈现出来。把内化在国民心中的传统文化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建构一种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人们需求的生态理念,并把这种理念用生动、简易、简洁的表达方式和宣传手段内化成国民心中的信念并形成高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思想工作的重点。同时,我们还要破除一些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比如重视经济轻视环境、重视速度轻视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局部发展轻视整体大局等。这里,我们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批判传统发展模式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用科学发展观中的理念来启发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疑问,教导人们怎么正确对待环境和人的发展关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整个社会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必须更加尊重市场和自然客观发展规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同时,我们还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成人口和资源环境相平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成能源、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生态综合治理,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度。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完全作出贡献。”[5]13

总之,生态时代是人类精神时代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抉择;生态文明是人类消解生态和人性双重危机达成人与自然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必须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努力内化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并把其当成一种价值理念和行动指南,外化出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天恩.人类社会: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4]徐海红.生态文明才是文明的真实形态[N].中国教育报,2010-10-08.

[5]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求是,2008(21).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人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