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新
隋新,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创新是这个时代追求的目标与主题,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是教育界公认的核心工作。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而想象力涵盖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学生一旦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就能为作文插上翅膀,使其飞到更高的境界。目前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笔者将结合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针对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做一探讨。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作文作为思想内容与书面表达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语言组织的创造性活动,而想象则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不竭源泉,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即为创造力。作文教学作为一个要求学生思维活跃的教学环节,同样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如果缺乏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就会表现为内容平淡空洞,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一旦培养起丰富的想象力,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就会触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而激起其自身的创作欲望,通过发挥想象力来形成新颖的立意,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渲染生动贴切的语言色调,进而完成一篇富于创造性的作文。因此,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则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之上。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作为构成写作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它强调语言的积累,以及想象力的培养,鉴于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这两方面,探索培养作文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强调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形成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写文章,文思如泉涌,有如神助。因此,培养初中生的作文想象力,首先要注重阅读的作用,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丰富情感、培养细致入微的视角以及丰富的想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留意一些经典美文,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文的构思、行文进行把握,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此诗,让他们细细品味诗中呈现的景象,然后跟随诗词的延展,从早春的美景中,自然地过渡到无尽的思乡之情中。在诸多相关诗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就会在此类经典美文的熏陶中,在以后的生活中,在相似情节的触动下,产生自己独有的想象与思考,进而培养在作文中的想象力。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单纯的依靠文字积累和表象,还不能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它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综合与分解,通过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而若只是具备丰富的表象,缺乏生动贴切的语言表达,就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笑话,也就是通常说的眼高手低,一些学生感觉自己有很好的想法,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语言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用语的精确,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的《天净沙·秋思》学习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炼、简洁,如:枯、老、昏等,通过形象、生动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在占有丰富表象与文字的基础上,运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有的想象。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想象力丰富多彩,富有创新性。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刺激,唤醒学生的写作的想象力,通过不断的鼓励与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作文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中,以《---也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辐射性的思维,多角度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及人生经历、见解,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有深刻理解的主题,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提高人生认识的同时,用富于想象力的语言和构思,淋漓酣畅的表达出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