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型改革促课堂转型

2014-08-15 00:50:3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课型能级阅读课

须 强

须强,教师,现居上海。

语文的课堂转型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取向的纠正,教学课型的改革。其中,教学课型的改革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是实现课堂转型的最好抓手。近几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改革语文课型,通过创新课型促进课堂转型,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变滚一遍为能级式,改革阅读教学课型

纵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每篇课文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学习生字生词,朗读课文,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文本分析、理解感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趋向。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就在字词句段篇中“滚一遍”,在几百次“滚一遍”中模模糊糊完成语文学习。这种从头到尾“滚一遍”课型的特点是追求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其最大的弊病是过于重教知识,忽视了教方法。

鉴于“滚一遍”阅读课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较大的改革:教学内容由课文内容改为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重心由教知识改为教方法。把“滚一遍”式教学改为能力逐级递进式教学,我把它称之为“能级式”阅读课型。

1、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梳理阅读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式;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句;读懂文章思想内容;认识并欣赏文章的表达形式。每一项教学内容要精细分配到各年级、各学期,并配置相应的课文。

每个年级都要构建一张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这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2、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途径和方法

打破现有教材以课文主题为单元编排依据的顺序,按照结构化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开展教学,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主要途径。换言之,教学的顺序不再是从教材第一课教到最后一课,而是按照阅读教学内容,逐项进行教学。教学时,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师用来完成某项教学内容的抓手、例子。

这种“能级式”阅读教学打乱了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备课方式、教学方式都要作相应的改革。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由2~3篇课文组成一个教学单位。在设计教学时,分“自读点拨课”和“方法指导课”两类课型实施教学。

第一类是“自读点拨课”:主要教语文知识。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为主。其教学流程为:读书→自测→勘误→巩固。

第二类是“方法指导课”:主要教阅读方法,或进行能力训练课。以“范例——迁移”为基本模式。其教学流程为:范例→总结→迁移。

可见,“能级式”阅读课型追求的是阅读教学本体性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过程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目的是通过序列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放羊式为课程化,改革课外阅读课型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般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因为带有“课外”两字,实施起来另眼相看、大打折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问题是“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方式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体会到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

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是指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使之与课内阅读(指语文课本的阅读) 一样,有固定的教学课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有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及时的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要“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确定至关重要。指导学生读什么,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效果。由于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配套书目知之甚少,为孩子选择阅读书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小学生自己寻找课外读物难度较大。因此,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统筹的大问题,我认为有三条选择的途径:第一条是随文推荐必读材料,即学完某篇课文或某册教材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必须阅读的篇目,可以学一篇荐一篇,可以学一篇荐一本,还可以学一册荐一批。第二条是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教学的需要,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第三条是学生自寻泛读书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自己喜爱看的书籍。通过阅读量的递增,逐步达到阅读质的飞跃。

有了课外阅读材料,如何实施呢?笔者在实践中还探索了三类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1、好书推荐课。目的非常明确,即推介阅读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内容、作家生平,挑选部分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读一读;有时候可以让学生互荐好书,每人准备一张荐书单,向同伴推荐好书。好书推荐完毕,要向学生讲清阅读时间和阅读要求。

2、读书交流课。学生在规定时间里阅读完书籍后,要及时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课既是阅读后的交流,同时也是对阅读的检测,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使课外阅读达到一定的广度。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摘抄的语句,朗读文章精彩的片段,复述书中有趣的故事,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想。

3、读写链接课。在读书交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读写链接,练习写作。教学时或仿写片段,或续写故事,或评价人物,或写读后感。以写促读,加深理解,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改变课外阅读“浅阅读”的状况。

上述三类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组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一条完整的课外阅读链。推荐好书是课外阅读的前提,读书交流是阅读过程的监控,读写链接是阅读效果的提升。它与“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有质的区别。学生的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默读过程,而是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综合学习过程。

三、变单轨型为双轨型,改革作文训练课型

怎样在作文起步阶段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卸去“写什么”的包袱,而致力于“怎样写”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双轨型”作文课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双轨型”,是就学生习作材料来源而言的两类作文课型:一类是基于阅读的表达课,另一类是基于生活的表达课。两类作文课型的习作材料来源不同,指导方法也有区别。

1、基于阅读的表达课

这类课型主要以课文内容为语言表达的训练素材,通过文本内容的重组、文本空白的补充、文本语言的转述、文本故事的续编等方式,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意在积累、内化、转化课文语言,改造学生的伙伴语言,攻克学生的语言关,特别适合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当然,只要表达的语境合适,对四、五年级同样适用。其基本教学流程是:读文→创境→口述→动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表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基于生活的表达课

这类课型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表达实践的训练素材,重点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生活的能力。其目的是学习、运用写作方法,学会表达。其教学流程为:读文→明法→命题→用法→动笔→交流。虽说表达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写法借鉴还应来自于课文,或者说来自于例文。

综上所述,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转型要立足于课堂实践,要从课堂实践中的真问题出发,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但切忌“见木不见林”,简单地一篇一篇教课文,而应从学科性质、课程内容、教学取向、教学心理等多方面探寻语文课堂转型的科学规律。

猜你喜欢
课型能级阅读课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04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4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纠缠Ξ-型三能级原子与纠缠腔场相互作用熵的纠缠演化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中医医院能级护士培训及能级划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