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2014-08-15 00:50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6期
关键词:说明性口粮粽子

杨 林 李 亮

美点赏析

初看文本,误以为是一篇专门介绍粽子的小说明文。但细读下来,很快发现,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站在客观的角度说明某种事物的文体。准确的说,它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随笔。

诚如一位随笔阅读教学的研究者所言,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的地方在于:它所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情趣,另有寄托往往是这一类文体的显著特征;而普通的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达到以知识教育人的目的。换言之,说明性随笔往往蕴含着文体的写作手法,而说明文则涉及到的是事物的说明方法。

作为一篇典型的说明性随笔,作者以极为细腻而又短小精悍的笔触,娓娓道来,依次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味道、粽子的外在形态、粽子名称的由来变化、粽子的起源、作为食用粽子的历史演变以及粽子的食用机理等。语言上朴实平淡,看似毫无技法和难度可言,但深入涵泳,个中真味不言自明。

作者向我们介绍粽子,以粽子常见的味道开端,在行文上,显然是有意为之的,如此便自然而然地切入到了作者对儿时故乡的粽子的念想回忆之中,这样的念想,这样的味道,又何尝不是忆苦思甜的幸福的味道,又何尝不是牵动我们对故乡、对过往生活深切回味的味道?所以,在具体的落笔上,关于“粽子的做法”这一段写得最投入、最细腻、最具体可感,一切都是因为它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如果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它显然是点的叙写,点的特写。但如果就此写下去,还不足以支撑起文章情感的生成和表达,所以很快,作者又转入对粽子面的介绍,作者对粽子名称的由来变化,粽子的起源、食用粽子的历史演变以及粽子的食用机理的介绍,这些看似零散纷乱,实则形散神聚,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粽子的完整的历史。粽子既是历史的、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的;同时它也是实用的美食。一言以蔽之,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它是我们芸芸众生民以食为天里的“一口粮”,它也是潜藏在我们记忆深处关于儿时故乡的一抹美好的回忆,这才是粽子将永远流传下去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是最好的理由。

在艺术特色上,文章用语朴实但清晰自然,文笔细腻但不做作,也善用历史典故传说加以说明佐证,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优秀的随笔作品。

难点指津

这篇随笔容易给人一种文体区分上的误解,所以对本文文体的界定将是理解本文的基本点,同时也是难点。关于这一点,赏析中已有详细的分析。

既然是一篇说明性的随笔,那么如何理解文章主旨,又必然成为本文的一个的难点和需要解答的问题。关于本文的主旨,笔者认为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关于粽子的做法”这一个特写段所传递出来的语意。粽子固然好吃,但时过境迁之后再回味,更多的是一份对儿时、对故乡、对过往生活的美好的回忆;第二个是对粽子名称的由来变化,粽子的起源、食用粽子的历史演变以及粽子的食用机理的介绍需要有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果没有一种整体观,我们就无从把握这些详细的说明介绍背后的内涵。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其实在做足“知识功课”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整合一部关于粽子的完整的历史。文章意在说明,粽子既是历史的、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的;同时它也是实用的美食。总之,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它是我们芸芸众生民以食为天里的“一口粮”,而这则又构成了文章主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把握了这两个关键点之后,就很容易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提炼出本文的主旨。如果说作为美食和口粮的粽子的生命力是不灭的,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的粽子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那么作为对儿时、对故乡、对过往生活的精神寄托的粽子的生命力也将是强大的,这就是文章为何起名“粽子永流传”的原因。

考点训练

1.文章在介绍粽子的时候,为何要插入一段与屈原有关的传说?

2.文章标题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参考答案:

1. ①它本身是一个有史料记载的与粽子有关的故事,作为对粽子的系统的介绍,必然要提及它;②如果联系上下文对粽子的介绍来看,插入一段粽子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就说明粽子不仅仅是民间百姓剥叶而食的口粮,同时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插入这样的一段介绍,丰富了粽子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升华了文章主题。

2.见“难点指津”。

猜你喜欢
说明性口粮粽子
好吃的粽子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端午节,粽子香
祖传“口粮”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