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改变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与学

2014-08-15 00:50吴晓棠
语文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红高粱文学小说

○吴晓棠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人类语言的出现,使得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知识、技能和文化加以传播和积淀,为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奠定了其他物种无法企及的、坚不可摧的基础。之后文字的诞生,使得人们通过文字来记录和传递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字阅读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基本上是通过文字阅读获得的,这也激发了大众参与阅读的渴望与需求,于是阅读的需求反过来刺激了文本在形式上的多样化、在内容上的深刻化、在数量上的批量化、在传播上的大众化。尤其是随着造纸业、印刷业的技术革新,使纸质阅读成为大众最主要的信息接受途径,成为人们思想升华的媒介,担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以致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不仅是一种求生的手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命需求。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的突飞猛进发展,正改变着学习环境和学习主体,并将改变教育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范式,向学习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都在发生着转变。首先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以及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其次是写作方式的转变:从手写转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等,在此过程中人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学习环境与学习主体双向互动、建构生成的过程和特点。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文学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学起来很抽象,必须具有古今中外一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首先也是文学的学习,必须与文学实践紧密结合,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概念,还要对文学现状的及时了解,才能把原本抽象难懂的文学理论课程学习的深入透彻。那么,如何将学习环境的改变与学习者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并使之成为更加自觉的学习行为。

一、通过电脑网络学习

传统的学习环境主要是以纸质阅读为主,而且阅读也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们在阅读每一段文字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判断和选择,都会与自身经验进行比照,进行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们阅读的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作为文学阅读,又是调动阅读者所有智慧和情感的过程,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精神活动,以至于有人用阅读来表达其他的接受方式,如“读”画、“读”音乐、“读”电影等。

而随着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学习主体带来了更多获取信息的便利和途径,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电脑网络阅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也不用花更多的钱就能轻易获得。电脑网络的突飞猛进与电脑网络技术操作的出神入化,电脑正在改变人与生活,从网络上调出资讯的方便,正在改变着人们。“外事不详问谷歌,内事不想问百度”这句流行语正好说明网络正在帮助着人们。需要了解作者,直接在网络上查找作者简介;需要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只需要轻松点击;需要人物性格介绍,网络上不但有介绍,而且还有详细的评价,真是应有尽有。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使学习环境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与影响。方便快捷的同时,使得多数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懒得阅读文学原著,从而对文学阅读的感受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其实,必要的基本的阅读能够吸收知识、判断善恶、陶冶性情、追求理想。否则,永远停留在他人的分析评价和结论上,就没有自己的感受和触动交流,没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通过电影电视及动画片学习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字话语,一种语言的艺术,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使人们发现,接受信息变得轻松了,人们自然地避重就轻舍弃了纸质阅读,更喜欢享受电影电视等视觉的盛宴,于是视觉话语正在替代文字话语,成为学习的主要形态,文字阅读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将视觉话语与文字阅读结合起来,为文学理论的教与学找到一个支点呢?

传统的叙事理论和西方的叙事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叙事理论突出的是“写什么”,而西方叙事学则强调“怎么写”。为了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理论,还有理论下的实际。而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因改编后电影表现的主题和突出的人物形象都有所改变,正好为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比照。特别是在学习叙事性文学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内容时,提前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看了电影《红高粱》,学生都很高兴也爱看,然后又布置看小说,让学生通过电影和小说来比较两种文本时间有什么不同?因为有了前面电影的情境,学生还是很愿意去进行文字阅读并发现问题的,经过阅读比照后发现,故事基本一样,表现的是山东高密地区的农民们自发起来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先写出小说的文本时间是:队伍出发—七天之后—鬼子来了—奶奶牺牲—回忆奶奶年轻时—战斗胜利;而《红高粱》电影的讲述时间是:奶奶出嫁—回娘家—麻风病丈夫和公公被杀—奶奶带领造红高粱酒—与鬼子战斗—奶奶牺牲。经过文本时间的比较我们发现,小说《红高粱》突出的是村民们在爷爷余占鳌的带领下,抗击日本鬼子的英雄事迹;而电影《红高粱》通过改变故事的讲述时间,突出的是奶奶的形象。这种电影效果和小说文本的比较,使学生既欣赏了电影又阅读了小说文本,准确把握了小说与电影的主题内涵,还理解掌握了理论概念,而且终身难忘。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以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成功塑造了美丽、聪明,而又坚强任性、能干的郝思嘉形象,不仅让瑞德·巴特勒为她而倾倒,也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还有纯洁善良的媚兰妮,玩世不恭的瑞德·巴特勒,温文尔雅的艾希礼,都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课前做了调查了解100%学生没有阅读过原著,但通过自习时间看根据小说《飘》所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让学生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然后的课堂教学多次列举了《乱世佳人》,从各个角度和层面使大家深入理解了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也结合文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掌握了长篇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叙事结构和叙事节奏等问题,影视作品确实表现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主题深刻而广泛,甚至有些抽象,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所有学生都反映读不下去,一是《堂吉诃德》的主题意蕴较抽象深奥;二是现在的本科生都是90后出生的,是看着电视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人,受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的影响,从小就没有养成文字阅读的习惯。但通过网络寻找到以堂吉诃德的故事为原型制作的动画片,里面的堂吉诃德和牵着小毛驴的桑丘的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可能去掉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艰深的道理,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喜剧性效果,通过这些滑稽可笑的故事更显示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人物在当时时代环境下的性格悲剧,动画片好看易懂,形象鲜明,反而给学生留下了过目不忘的印记。

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教与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电子媒介,利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弥补原著阅读不足的缺憾,发挥当代数字化、信息化的功能,更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三、通过电子网络游戏学习

文学理论课主要传递理论观念,而且是通过具体的文学现状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来讲解理论概念。有次在课堂讲授文学体裁时,列举了《三国演义》,问学生看过没有,有学生说没看过《三国演义》,但打过“三国”的游戏,顺便问学生最喜欢“三国”里哪个人物?学生说“张飞有勇无谋,诸葛亮有谋无勇,最喜欢有勇有谋的赵子龙。接着就这个问题,启发同学们畅所欲言对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等几个人物的喜好,进而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并且,又结合小说深入而细致的人物刻画等特征,继续深入分析张飞的非同凡响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寻找从“桃园结义”开始,怒鞭督邮、醉酒失徐州、智取瓦口关,到最后因为醉酒鞭打兵卒,被部将范疆、张达所刺杀,人物性格很鲜明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发展,性格的塑造基本是一次性完成;同时还把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王熙凤、薛宝钗等性格的塑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性和复杂度,经过分析比较,不但使学生了解认识了张飞、关羽、王熙凤、薛宝钗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而且区别了什么是扁平型人物,什么是圆型人物的理论概念,而且对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小说阅读都将起到极大的作用。由此看出,现在的网络游戏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游戏也可与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而且由于游戏形象的塑造更生动、逼真,性格更加鲜明,更易使学习者轻松接受,而且受到心灵的震动。

中国古代诗词堪称中国文学发展的辉煌之作,是永具魅力的经典,但诗词的学习首先需要背诵记忆,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痛,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有兴趣和动力主动背诵古代诗词呢?有一款游戏的设计与古代诗词学习巧妙结合,而且丝丝入扣、栩栩生动,在每一个关卡设置一句诗歌名句,要么是给个提示要求写出全句;要么是给出上句,要求写出下句;要么是有诗句,要求写出作者的名字,回答出诗句或作者姓名才能顺利过关,否则就不能继续玩游戏,这样通过玩游戏激发学习背诵诗歌的兴趣,可能比单纯地要求背诵诗歌更有效果。

总之,从纸质阅读到多媒体阅读,从信息贫乏到信息共享,学习主体面临着选择、整合等诸多问题。同时,信息共享和泛滥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提出相当严峻的挑战。比如,“读”图对教育造成的损害,不是启迪我们的智力,而是限制我们的智力,可能导致想象力的退化;另外,由于网络小说的冲击,代替了以前的纸质阅读,而且更加多元的魔幻类文学,风流艳情类文学,时光穿越类文学,虽然满足了青少年阶段对新鲜猎奇的追求,以及正在成长的充分而丰富的想象力,但这些所谓的文学创作,没有真实的环境描写,鲜有饱满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可信的情节设置,更没有美感,导致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的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师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培养勇于探求、善于创造的新一代学习主体的气质和品格。对学习环境与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加以深入研究和正确的引导,以期使学习主体更好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高效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主体的学习能力。

[1]徐一周.文学理论教学论[M].接力出版社,2006.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利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J].梧州学院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红高粱文学小说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我们需要文学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