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耿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后现代的状况》中提出“时空压缩”一词,表达出人们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概括。他认为现代化发展会加强“时空压缩”的程度,并对国家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强大的发明潮流,集中聚焦在加快和快速的周转时间上。决策的时间范域 (现在已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分秒必争)缩短了,而且生活方式的风尚变换迅速。这一切都伴随了空间关系的激烈重组、空间障碍的进一步消除,以及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地理形势的浮现。这些事件,引发了强烈的时空压缩的感受,影响了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每个面向。”[1](P392)当前,“时空压缩”效应深刻影响到我国不同领域,既有积极推动作用,又有消极腐蚀作用。因此,在“时空压缩”视域下,认清社会现实,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时空压缩“这个词语标志着那些把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品质革命化了、以至于我们被迫、有时是用相当激进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将世界呈现给自己的方式的各种过程。我使用‘压缩’这个词语是因为可以提出有力的事例证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着我们崩溃了。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和我们平常向我们自己表达这一事实的方式,都有利于表明我所想到的这种现象。由于空间显得收缩成了远程通信的一个‘地球村’,成了经济上和生态上相互依赖的一个‘宇宙飞船地球’——使用两个熟悉的日常形象化的比喻——由于时间范围缩短到了现存就是全部存在的地步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对付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世界‘压缩’的一种势不可挡的感受。”[2](P300)哈维强调现代性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而改变了人类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方式,致使具有客观品质的时间缩短和空间缩小。这种“时空压缩”特性主要存在于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双重效应,一是能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择优综合的方法进行现代化建设,二是由于时空紧缩而在某一时间和领域集中产生出众多发展难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成果。在经济层面,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壮大,实现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速度;在民生层面,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步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国际地位层面,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上升,逐渐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确定适合本国建设的发展道路。我国也存在着明显的“后发劣势”,即由于“时空压缩”而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出现了众多发达国家长期发展中所出现的难题。“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处的时空结构的主要特性就是时空压缩”,“发展中国家则不得不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求发展:一方面,必须自己承受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承受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反常、水源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化等等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人民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所造成的影响。”[3]
我国社会繁荣发展与不良现象同时出现,冲击着高校学生们的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从外在因素来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不同领域都产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等悬殊现象,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等状况;我国政治建设在有效解决许多政治难题的同时,也存在着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腐败、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我国社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日趋现代化与合理化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氛围也不断笼罩在人们周围;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为我国带来宝贵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宣扬符合西方标准的价值观念,美化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和其他活动形式等,并故意夸大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从内在因素来看,由于社会发展引起的生活方式、活动形式、就业形势与走向等方面变化,致使高校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逐渐模糊了不同思潮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日益淡化马克思主义信念,呈现出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泛化。在思维层面,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但由于思想上具有不成熟和不稳定等特性,对现实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在价值观念层面,高校学生追求自由、平等,注重竞争与个性化,自我意识强烈,但这种观念致使团队意识、集体主义淡薄,漠视社会责任而过于强调个人本位;在行动层面,当前高校学生反对空谈,重视实际行动,并注重效率,但功利色彩明显,一切从实用、功用出发,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趋于淡化;在学习上注重专业的训练,而不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正是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存在着认识的偏差,辨别能力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形成多元的价值取向和世俗化的理想信仰。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加上国外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使我国社会日益出现思想多元化趋势。这需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然而,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教师只注意到知识方面的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为一种科学知识和原理,把这门课程看成只是传授知识的课程,甚至看成是有利于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的辅助课程。授课教师注重如何对学生诠释课本的知识内容,学生注重如何有效记住课本知识,以更好应对该课程的考试;这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产生偏差,只是使学生能把握这些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升华到思想层面、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完全混淆思想与知识的差别,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从而丧失了该课程应有的意义。同时,部分授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简单而又机械的等同于政治教育,将课本知识奉为绝对真理,并采取“粗放型”的灌输方式教导学生。这在内容上割裂了该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忽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意义;在框架上破坏该课程的完整性,致使该课程的内容和内在蕴含的思想无法统一;在教学上偏离该课程的目标,只停留于空洞说教,而无法通过教学实现理想信念教育,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取得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严密的内在逻辑,从道德、行动、思想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然而,“时空压缩”效应引起国内外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现象。世界上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多变;我国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模式演变为现代社会模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随之产生深刻变化。基于现实状况的变革,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必须采取不同程度的更新,才能符合内在的理论张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从现实教学效果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单向教学模式,习惯于用灌输的方式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学生现状,没有有的放矢针对学生进行教学,致使理论知识与学生现实、社会现实等脱节,形成只教书不育人的“工具性”行为;这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无法培养学生既有明确的政治取向,又有准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理念,懂得在人生实践中怎样做人,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从社会环境影响来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良莠不分的资讯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我国短时间内聚集了西方国家很长时间的难题和不良现象,容易给学生造成肤浅的假象,认为当前社会现实完全不同于课程的理论,课本中的理论已经与社会严重脱节,远远落后于社会现实。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既受到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又受到学生接受过程中自身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是必须长期实施的工作。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期,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与完成;同时,世界上多种思潮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信念等教导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行动由被动到主动、外在到内在、感性到理性、自发逐渐转变为自觉,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思想和行为。对此,授课教师要深化理论内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具有科学意蕴和时代特性,在“时空压缩”视域下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分析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总结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内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深化,人类社会实践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致使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也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基于此,这要求授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秉持“持久战”理念。同时,授课教师要完善育人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P35)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协调,采取多种考核模式,帮助学生真正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和信仰。实际上,这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
面对“时空压缩”效应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挥应有的功能,明确宣扬共产主义信仰,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与熏陶,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性质,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无产阶级领导人历来都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列宁曾指出:“现在我们要培养出一支新的教育大军,它应该同党和党的思想保持紧密联系,贯彻党的精神,它应该把工人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他们”[5](P30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巩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基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课程中,结合社会现实,促使学生深刻、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授课教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思想觉悟等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按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从抽象到具体、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排列顺序,给予适当、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培养学生既有明确的政治取向,又有准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觉抵制国内外的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同时,对于全球化消解国家主权观念和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将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与经济问题混淆起来、以分化和冷却我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事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必须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在理论中贯穿近现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过程中、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感人事迹,宣扬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时空压缩”效应借助网络平台表现得更加明显与集中,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虚拟的空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发挥着承载、传播信息等重要功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的科学总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活动密切关联,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网络工具将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网络综合跨学科、行业的理论知识,包含着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和常识、瞬间万变的时事动态资讯、针砭时弊的各种争鸣和热点话题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突破了教学主体的思维和局限,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现实中来。在教学平台上,鉴于网络已深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交际、娱乐、消费等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现有教育资源,不仅借助校园宣传栏、学校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而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创建网站、论坛、校园BBS、QQ群、博客、微信等交流方式,构建一个全方位、交互式的虚拟平台,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张扬个性、创新时尚的网络语言传递理论知识,从传播工具层面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教师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能借助网络方式拓展教学时空,克服传统课堂上的人员、时间、场地的局限,改变原先单一信息传播形式和接收途径,祛除“满堂灌”落后做法,倡导独立思考和创新发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广泛发动学生在网络上积极讨论热点话题,相互交流不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自律、法治、平等、自由等意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
“时空压缩”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学主体只有全面对待“时空压缩”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当前教学中所碰到的难题,并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予以解决,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效果。
[1]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6):54 -6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