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

2014-08-15 00:50王亚慧
语文学刊 2014年19期
关键词:善人司马迁史记

○王亚慧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史记》悲剧人物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指“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让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恩格斯说,悲剧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照这些观点审视《史记》,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史记》全书130 篇,写人物的有112 篇,其中有57 篇专写悲剧人物,加上作品中附带写出的悲剧人物,《史记》的悲剧人物约有120 人之多。可以说,悲剧气氛充溢于《史记》全书。《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可以根据其人生遭际、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思想意识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合理要求,但却在与强大的反对势力进行斗争时被毁灭。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是秦国空前强大,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但却遭到秦宗室贵戚的强烈反对。孝公死后,商鞅竟被车裂。陈涉首先发难,反抗强暴的秦王朝,却被秦王朝残酷地镇压。晁错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厉行削藩,结果在诸侯割据势力的反对下被腰斩。这些人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他们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做坚持的比为后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

2.他们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自身的某些因素,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信任奸佞,终至诸子内乱,病死而无人理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晚年却因宠爱吴娃导致内乱,被困饿死。项羽一生叱咤风云,灭秦建立首功,却因骄傲自大、缺少政治头脑而又不听臣言,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被迫自刎乌江。

3.他们功高盖世,却被谗遭嫉,结局悲惨。如白起为秦国屡立战功,却遭范雎嫉害,被赐剑自杀。蒙恬助始皇统一中国,抵御匈奴,威震中外,却被赵高陷害,囚于阳周,吞药自杀。韩信于汉,功比周、召、太公,却因功高盖主,被刘邦、吕后罗织罪名,斩于长乐钟室,夷灭三族。

4.他们是一批忠贞、正直、义薄云天的人物,勇于为真理为正义慷慨赴死,如屈原忠贞爱国,坚守节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惧艰辛,“上下求索”,却“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屡遭放逐,最后抱着坚定的信念自沉汨罗。荆轲为反抗强暴,反对侵略,慷慨赴义,行刺秦王,壮烈牺牲。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保全赵氏孤儿,公孙杵臼甘愿让程婴告发自己藏有赵氏遗孤,舍身赴死,程婴历尽艰辛养大赵氏遗孤,待赵氏深仇得报,自己也自杀身死。“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着真理的价值,闪耀着争议的光芒,所激起的是人们对崇高的赞美。

5.他们是一批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无辜被害的人物,如申生本事晋献公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但因他的存在阻碍了献公宠爱的骊姬的儿子继承王位,竟被骊姬设计陷害,被迫自杀。吕后为了清除异己,独揽大权,竟将戚夫人断手足、去眼、去耳,喂哑药,制成人彘。这些被残害的人物,本身不一定有什么作为或代表正义,但因为他们或属于善良或属于弱小而又无辜被害,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同情,触动人们内心的良知。

二、《史记》的悲剧审美特征

透过司马迁所写的悲剧人物,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悲剧的审美的主要特征:

1.推崇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讴歌不惧强权的反抗精神。《史记》里写了许多在社会生活中大有作为的人物,如陈胜,在失期当斩的时候,他不是低首下心,甘为人戮,而是振臂一呼,反抗强秦,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秦抗秦运动。项羽,年轻的时候就要学“万人敌”,就敢面对威仪天下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一生东征西杀,叱咤风云,成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蔺相如在同强秦的对垒中,奋不顾身,怒斥秦王,随时准备以生命捍卫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在司马迁看来,人就应该这样,活着要有所作为,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2.寄托作者对天道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批判。古书中说:“天道无亲,常佑善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善人不得善果,伯夷叔齐仁义廉洁,竟至饿死;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放逐;李广轻财爱士,英勇无敌,匈奴畏称其为“飞将军”,却终于被迫自杀。既然天佑善人,善人为何不得正果?既然统治者宣传仁义道德,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格的人总是遭殃?司马迁对此提出一系列的质疑:“或曰:‘天道无亲,常佑善人’,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人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这里所寄托的是司马迁的愤世嫉俗之情。

3.传达作者对正义的赞美和对善良的同情。人类需要正义、需要善良,但人类生活中却总是有不和谐的音符——丑,而且有的时候,丑会占上风,甚至毁灭现实生活中的美——正义、善良。司马迁笔下有许多这样的悲剧,在写这些悲剧的时候,他总是把满腔的赞美和同情给予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弘扬正义,导人向善。他所弘扬的屈原精神,永远是正直人们的精神楷模;他所赞美的魏公子风范,永远是求贤者效仿的榜样;他所同情的申生,总能引发人们无数的叹息,唤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总的来说,《史记》悲剧风格的总体特征是:激越高亢、慷慨悲壮。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虽然失败或者被毁灭,但并不给人以失败的没落或被毁灭的颓丧,它始终涌动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它教给人们的是:明辨是非,追求正义

三、司马迁生命价值意识的融入

对于司马迁来说,选择这些充满这抗争与悲凉、激越与慷慨的悲剧人物和故事作为全书的主要基调,这和他的生命价值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他的个人情感,寄托着他的爱和恨,诠释着他那份超越生死,追求生命韧度的价值意识。

司马迁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他因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这种奇耻大辱,换做常人是不能忍受的,他也曾几度想要通过自杀来解脱。他满腔悲愤却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在给好友任安的书信中除了回答任安提出的问题外,更以沉郁激愤之笔叙写了自己遭受腐刑的经历,痛不欲生的灰暗心态,说明了隐忍苟活的原因,阐发了他对生命和事业的态度及对待生死的态度。这篇《报任安书》代表着司马迁的人生宣言,也代表着《史记》的著书宣言。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诠释人的生命价值。他在道家隐忍求生、无为中有为和在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自我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命价值观。“悲剧渗透和弥漫于全部人生领域和全部人生历程,这是必然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生死历程本身就是悲剧的。历史的长河,前进与倒退,有着太多的历史与苍凉,司马迁的人生也充满着悲情,历史的苍凉感和人类本身的悲剧性与司马迁的生命体验在种悲剧意识上达到契合,也就形成了史记的悲剧美。

猜你喜欢
善人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老善人
善人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