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对童心多加呵护

2014-08-15 00:51陈周娟
语文天地 2014年30期
关键词:童心语文课堂想象

陈周娟

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童心吗?关注过这个问题的老师大多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人们都说童言无忌,这在语文课堂上有明显表现。但同时不可以忽视的是,语文教师常常不注意学生的这种童心,尤其是当学生的童心所表现出来的诉求与课堂教学需要不相符时,这种童心更加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久而久之,童心在语文课堂上就慢慢地销声匿迹了。故此,笔者以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呵护童心或重寻童心。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童心在哪里

记得一次在听公开课的时候,上课老师教的是春天的小雨中,妈妈给孩子送雨衣的小文章。这个小文本中体现出的是对春雨的描述,是对妈妈爱子之心的感悟。有意思的是,当学生读完文本且老师提出了“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感想”时,众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的是春天的小雨有多好玩,想象出春雨中踩踏水坑溅起水花,回忆出曾经的春天下雨时不穿雨衣而淋雨在教室外奔跑时的趣事等。面对这样的一些答案,教师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学生的这些答案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而在课后交流这一环节时,上课教师也毫不掩饰对学生的失望:没想到这些孩子往这个方向想,这些内容根本就与文本无关,与语文教学没有关系。而让笔者感觉到诧异的是,听课的老师中对此观点表示附和的竟然占了1/3 以上。笔者以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读到这一文本而回忆或想象出有趣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是童心的一种自然体现。这种童心虽然与语文无关,但却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呵护童心

童心怎样才能得到呵护呢?呵护童心不是一件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的事情。笔者以为,呵护童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发现童心的意识。童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其实是一个常态,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发现童心的眼睛,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眼睛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意识。比如说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看似离题的回答其实正是童心的一种体现,学生只是在文本的刺激之下,发挥了自己的记忆与想象而已,这样的回忆与想象会让学生感到快乐,而这样的快乐会让学生暂时离开课堂。这就是一种童心,教师认同这种童心并允许其在语文课堂上存在,是童心意识的重要体现。

其次,呵护童心需要教师智慧地研究童心。事实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来的这种童心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一个小小的刺激都会让他们的想象跑得很远,而语文课堂上由于一定程度的故事性,因而能够对学生产生这种刺激的因素非常多,因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童心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发现童心的起源,从而把握学生那个瞬间的心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预期的目标。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内容。

再次,呵护童心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引领。在上面的例子中,一种很好的呵护童心策略就是,在学生的回忆或想象之后,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作者是不是只想描述一种回忆或想象?作者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如果是同学们遇到春天的小雨中妈妈给你送个雨衣,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之下,即使生活中没有遇到这一情形的学生,比如说就有学生提出她家都是汽车接送她上放学的,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想象去构建一种温馨的母爱,这种母爱无论是来自于现实还是想象,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母爱的伟大。

也就是说,呵护童心其实并不影响我们语文课堂上工具性或人文性的体现,但呵护本身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了一种虽短暂却可贵的成长经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呵护童心之思

反观这一观课议课的过程,笔者感觉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呵护童心应当成为一个主要话题。因为在应试压力的作用下,童心确实离语文课堂越来越远了。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呵护还不只是一种认同,不只说是在课堂上不批评学生稚嫩的话语就是一种呵护。真正的呵护,应当是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从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予这些童心以符合学生需要的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童心背后的心理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童心是可贵的,是有研究价值的,是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真正贴在一起的重要资源。要认识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读懂童心,呵护童心。

猜你喜欢
童心语文课堂想象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快乐的想象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童心绘天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