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裕良
“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讲,要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切实为学生减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为自主学习、语言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作业布置要立足于减负,就必须优化作业结构,提高作业质量,分层设计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作业设计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的分层作业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它的趣味性,使学生看到作业就有完成的欲望。在语文作业中,教师可以将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家每天坚持大声朗读十几分钟,要读出感情,读出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课文读熟了,也可以读课外的文章。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做事情的良好品质。
小练笔训练。教学时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设计相应的想象写话、续写、仿写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动手实践训练。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促进对文本意境的感悟,对于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同样的作业信息不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必须精心考虑、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情况作动态的调整。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容量上要全面考虑。可以安排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设计出不同难度和容量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必要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诵。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语文实践活动需要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能像蜜蜂一样博采众花。这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对我们尝试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有了明确的指引。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利用网络等现代视听手段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并进行对比分析。这些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分层作业是为学生减负而采取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尊重学生自主权,因材施教,立足生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