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军
刘正军,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责任编校:老 猛
什么是“语文好课”?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虽然说“好”与“美”这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好”还是应该有一些共识性的基本特征的。那么语文课的好,应该“好”在哪里?
真:真实,率真。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有资格称得上是好。虚假的课堂再美,也绝对称不上是好课。好课绝对不是表演课,不是让学生备好台词,课堂上按程序播放就行。真实的课堂,一定是生成的课堂,一定是平实的课堂,一定是有缺憾的课堂,但是也是可以借鉴、模仿、学习的课堂,是可以进一步改造、提升的课堂。
真,还包含率真。所谓率真,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真性情的交流体现。课堂是学堂,课堂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唯有师生的真性情,课堂才能出现“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庄子》 也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语文课堂中的真性情应该体现在“精诚”上,而精诚的最小细胞就是教学细节。教师关注了教学的细节,学生才能在细节中感受到关爱、体验到成功。一堂好课,好就好在平凡的细节,细节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心。
趣:兴趣,趣味。一节好课要在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方面有所作用。过去我们评价一节好课,主要是看老师讲清楚了没有,是否条理清晰,难易度是否适中;现在我们评价一节好课,主要是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生是否进步了,学生是否发展了;将来我们评价一节好课,主要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否保持或发展了学生的兴趣。也许这一“将来”已经悄悄来临。2013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五项评价内容中就包含了“兴趣特长养成”,其关键指标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好的语文课应该在促进学生的语文兴趣的长远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趣,还包括趣味。这个趣味应该就是语文本身固有的学科磁力。一节好的语文课,老师要能引领学生领略到语文味。能让学生从冰冷的文字背后读到作者火热的情怀;“用美、用想象、用文字魔幻的撞击力在平庸的生活中抢下一个慎思明辨的空间”(龙应台《文学有用吗》);能从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中品味语言独到的魅力……晓苏老师有一个很新颖别致的观点就是“写有趣味的东西,远远好过有意义的东西”。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鲁迅先生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许多作品都是描写了作者对生活趣味的感受。“生活即语文”。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个道理: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新:创新。创新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创新运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教学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处在现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如信息化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极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也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效率。
创新教学内容。一节好课需要老师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揣摩作者的文本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如:一个老师在品析鲁迅先生《社戏》 中的人物形象时,他注意发掘了那个没有出场的“八叔”人物形象。文中第一次提到八叔是借船。平桥村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一只大航船。八叔竟然把自己的大船借给了一群孩子,目的却只有一个——满足“我”去看社戏的愿望!第二次提到“八叔”的是最聪明的小伙伴双喜,他担心用了八叔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到八叔盐柴事件的纠葛。是八叔没发现吗?发现了为什么不骂?再联系前文中的借船事件,我们不禁恍然大悟:不出场的八叔竟然是这样的热情好客!甚至连最聪明的双喜都没有想到!
效:效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所谓影响,就是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特长爱好……对学生成长的带动。比如一个宽容的教师,他的学生不会暴戾;一个擅长朗读的老师,他的学生总有朗诵爱好者等等。
如果说影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象,那么引领应该属于精神层面。教师要善于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幸福观、价值观。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或者自学来获得,但是一个老师给予学生的精神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一生受益无穷。
课堂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好课的好,肯定不仅仅这些,也许这只是其中一些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