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重四轻

2014-08-15 00:50:35吴振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语文课内容语言

◎吴振华

吴振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吴江。责任编校:左晓光

有位古代先哲曾说过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火把,焐热思维,让知识的种子催生出累累的思考果实。阅读高效只有坚持“精教活学”,才能演绎课堂精彩,让语文焕发出无尽的魅力光辉。然而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还是独占讲台,倾囊相授,重教师讲析,轻学生朗读;重内容理解,轻语言揣摩;重面面俱到,轻突出重点;重单维传递,轻师生互动。教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语文教师倾囊相授迫切呼唤“精教活学”。

一.重教师讲析,轻学生朗读

如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讲”风太盛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地解释、唠叨一番。或许教师的这种课堂惯性是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心态,唯恐自己不讲学生就没法读懂,更担心学生在考试中丢分,被学生指责而后悔。事实上就绝大多数的课文内容,尤其是现代文,只要稍作梳理和点拨,学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基本上可以阅读理解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那些可能给学生阅读造成困难的段落、语句和词语进行精要的解析,以帮助其准确无误地理解课文内涵,从而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背诵课文。如当代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佳作在描写鼎湖山时,有不少这样优美的语句:“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只要学生读上几遍,就不难体味景物的自然和谐,领悟恬美宜人的美妙意境。但一些语文教师往往热衷于修辞手法、以静衬声等方法的分析,把充满审美情趣的鲜活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非常重视,认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得”,是说“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作品的妙处。朗读是一种声情并茂、披文入里的深层次审美体味。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一直是文质兼美,美的韵味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尤其是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如《春》 《海燕》 《再别康桥》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悟其神韵和意境。还我琅琅书声!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精讲”,坚决摒弃滔滔不绝,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二.重内容理解,轻语言揣摩

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内容的载体是语言,故不能脱离语言而理解内容、概括主旨。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发现:有的语文课很注重内容理解,但不是通过语言揣摩去把握,而是建立在教师的大讲、特讲甚至滥讲上,在根本没进入具体的语言表达层面就作内容的归纳、概括。教师在没有任何语言揣摩的情况下,就提出“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表现手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谓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语言揣摩是达成内容理解的必由之路,不能以教师的滥讲来替代学生的揣摩、品味。语文课跟历史课、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语文课需要以语言揣摩为切入口和主要抓手去解读内容,而其他非语文课在剥离语言的前提下径直抽取内容要点。语文教学必须姓“语”,要牢固树立一种“语言抢滩”意识,始终把语言揣摩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一定要压缩讲的时间,善于“精教”,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潜下心来学揣摩语言文字,教师要言不烦,一字千金,仅在重点处、难点处、疑难处精妙点拨、诱导,引导学生体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有效、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主旨。某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囚绿记》一课时,抓住“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这一教学的重点、难点,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字的内涵,然后言简意赅地发问:这段话隐含着作者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结果学生很快领悟到了要点。

三.重面面俱到,轻突出重点

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和传神的语言值得品味,但由于受教学目标、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什么都讲。如何在众多的要素中删繁就简、掂斤播两地选择、确定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学重点必须突出。然而现实中的很多语文课,往往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如是处理教材,无论你有多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也难以呈现教学亮点。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一篇经典名篇,教学重点应在于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揭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道理,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蒋氏血泪斑斑的控诉中“利”、“甘”、“乐”三个字的含义。按常规教学时间为三课时,可我们不少教师实际教学常常要用上五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关键在于面面俱到,过度发挥,而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往往轻描淡写。翻译时逐字逐句,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的解释,仅这一环节就得花去二课时。骈句的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柳宗元的忧民之情、唐朝中期赋税苛重的情况……无一遗漏,全盘授予,喋喋不休,学生听得天花乱坠、恹恹欲睡。遵照“精教活学”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紧紧扣住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精当的教学策略,切忌贪多贪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重单维传递,轻师生互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定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和共振,努力改变单维传递。但目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远未达到互动、共振要求。教师还是霸占课堂,讲风太盛,单维传递。看似互动而本质上仍是单维传递。我们常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乍看群情激昂,七嘴八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互动”不错,博得领导、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非常隐秘的误区。互动的实质必须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互相撞击和彼此交锋,而不是对流。这样的课堂属于“动”而不“互”,其实只是“师授生受”教学模式的一种简单变形而已,教师给问题,学生出答案,仍然是单维的,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绝对不是什么真正意义的互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翘首等待学生的回答。真正的互动、共振课堂应该体现“精教活学”的教学理念,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讨论,精心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交锋、撞击的互动过程中,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营造讨论的热点和高潮,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或多个并非事先设计的结论,或者干脆不要具体的结论,构成开放式的话题,让学生继续进行多向多层多元的思考开掘。教师完全抛弃了预设的答案,突破框框的束缚,放下智慧长者的尊严,与学生融成一体,不分彼此。

长期以来,以上四重四轻的课堂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教师唯我独尊、倾囊相授的语文课堂迫切呼唤精教活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内容语言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可怕的语文课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