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张志坚
(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能熟练使用新媒体,并受到新媒体巨大影响,无疑是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大学生们运用BBS 社区、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进行交往、交流,分享学习资料,探讨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并形成某种学习共同体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些基于新媒体构建起来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也对大学生学习的理念、方式、效果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而在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陈旧而使大学语文变成“高四语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根据大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变革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主动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就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就大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新媒体所构建的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功能,以及大学语文如何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针对性的变革、调整进行探究,以期引起研究者们对这一话题的重视。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100 多年前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所提出一系列教育理念。他虽然并未直接提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但他高度强调教学的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属性,为这一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习共同体”作为概念被明确提出,并且受到教育学界的高度重视。尽管学界对它的描述不一,但都强调在这一团体中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的沟通、交流及相互促进的作用。近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方兴未艾,人们对它的作用和功能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况姗芸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作用是认知信息支持和人际支持作用,[1]杨洪刚、宁玉文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功能,[2]钟志荣则指出网络学习共同体有认知信息支持、人际支持和促进成员共同发展三个作用。[3]基于新媒体构建的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和一般学习共同体相似的特征、作用和功能,也因为其建构平台、机制和目标的不同,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具体而言,对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利用新媒体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有以下的作用和功能。
1. 学习兴趣激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由于大学语文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它在课程体系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而“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4]缺乏实用性,加之学科定位不明、教学内容、方法较陈旧等因素,学生对大学语文往往缺乏兴趣。学生的兴味索然,经常使得大学语文任课老师和这门课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新媒体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定位等问题,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却有一定的帮助。
其一,借助新媒体构建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难以提供充分的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交往的机会。而微博、SNS 网站等新媒体提供了一种极为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它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进行各种交流、交往,营造出一个宽松、平等的交往氛围,可以构建一个具有强烈的“我群”色彩的团体。借助新媒体扁平的传播结构,和它所赋予的人人都可发言的自由传播权利,学生们更容易感觉自己属于一个由自己参与构建的团体,这就提高了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
其二,借助新媒体构建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建构一种主动、交互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SNS 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的各种新鲜的、活泼的交流方式,交流资料、探讨问题,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信息交流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接受、交流的过程,充分的信息交流,对于提高学习的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由于信息空间封闭,其交流的信息量有限,又由于其单向为主的交流方式,交流的效果也受到局限。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空间,它的背后是蕴含着无穷无尽信息的互联网。通过新媒体构建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就搭建起了学习平台与互联网连接的渠道,使得更大规模的信息输入、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而新媒体作为一种“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借助它来进行互动式的信息交流,这就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提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兴趣。而对于大学语文这一学习外延无限宽广的学科来说,大量充分的信息交流更有其重要意义,也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帮助角色调整。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是多年来教学改革一直在提的一个目标。然而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稳固的以教师为中心,上对下的传播结构,在这样的传播结构中,要完成角色调整任务较为困难。新媒体建构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不能完全实现话语权的平等,但所有主体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调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5]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不仅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等各学科起支持和保障作用,也承载着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的任务。
能否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则是其中关键的因素。《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进一步指出, “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按照这种理解,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即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各种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个层面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科书等。[6]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趋向。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从价值取向上,倾向于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强调文学知识、写作技能的价值;从具体技术层面上,则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重视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有其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教学相对僵化,不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设计加以改革。价值取向上,应兼顾系统的语文学科内容、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以使大学语文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能。技术层面上,教师应以一种“大语文”的理念,去容纳新媒体学习共同体所开拓的学习空间,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效果。
1. 确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作为一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近年高等教学改革有重大影响,它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了新媒体学习共同体中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在新媒体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应当视学生为大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自己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教师的功能也不再是传授与灌输知识,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创造情境、组织会话、加以协调,起到组织、帮助、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作用。在新媒体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语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而且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身份转换,认识到在新媒体中,任何主体发表意见时,不仅是在进行自己的“意义建构”,同样也是在帮助别人进行“意义建构”。从这一点看,在新媒体所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主体都可以说是教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
2.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开放性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开放、内容的开放、传播理念的开放。新媒体使得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局限的狭小的封闭空间,在SNS 网站、BBS 社区,我们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主体在一起进行交流。而“云计算”、“内容在云端”等新媒体理念告诉我们,在新媒体的信息空间里,可以找到多数我们所需的资讯。在这样的一个场域中,各种思想交汇,各种文化冲击,以更为开放的传播理念建构起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大学语文教学的场域应当是开放的,不应当局限在传统的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建设自己的微博、博客探讨诗文曲赋,到学生的QQ 群中聊一聊孔孟老庄,参与BBS 中相关主题的讨论,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大学语文“网络学习社区”、文学性网站等。这些都是影响更为广泛的教学方式。而新媒体形成的虚拟空间和课堂的实体空间也不应是断裂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讨论虚拟空间中的热门话题,而教学的内容更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当引导学生等主体去关注网络中丰富的语文信息。在这样一个场域中,教师还应当形成一种宽容不同见解、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传播理念。
3. 人文性回归。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更多地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而忽视了其人文内涵。因此,面对已经经过中学六年知识灌输的学生,大学语文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应着重于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而新媒体语境,有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为在新媒体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场域之中,通常很难以对其讨论的内容、目的加以严格限制。而且由于缺少刚性的课题纪律和学习目标,通常很难以落实诸如背下某一首诗歌、学习某种应用文这样的“工具性”的、“硬性”的学习目标。海阔天空、饶有趣味的聊天,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讨论,似乎更适合它。因此在新媒体学习共同体中所进行的大学语文学习活动,不适合将目标定得太实、太死,不必拘泥于其工具性价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思考习惯,就人生、社会、自然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成为其价值归宿。
新媒体的开放、自由、平等,往往也会带来信息传播秩序的缺失。偏离主题、无意义闲聊、传播不健康信息等状况,时常会出现在各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因此,在新媒体学习共同体中应注意发挥学校、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在学校层面,应当重视利用新媒体建构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这一问题,提供资源,进行规划,主动构建若干大学语文的新媒体学习共同体。比如可以在学校的官方网站、BBS 开辟“大学语文学习网络社区”,可以有意识地设立大学语文教学、教改项目等,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规划、调控的作用,使新媒体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健康有序运行。而在教师层面,由于教师有着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也更为清楚,因此应当主动对新媒体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加以引导,去过滤其中的不良信息,纠正偏离的方向,甚至可以帮助建立新媒体学习共同体的讨论规范、价值准则,发挥新媒体大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意见领袖的作用。
[1]况姗芸.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 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2]杨洪刚、宁玉文等. 基于SNS 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0,(5):93-96.
[3]钟志荣. 基于QQ 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11,(8):92-95.
[4]黄越华、杨宏. 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 北京教育,2006,(6):40-41.
[5]转引自周虹云.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J]. 宜春学院学报,2011,(2):115-117,176.
[6]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学与教师论(第五章)《课程》. [EB/OL].http://edu.nenu.edu.cn/jpk/jiaoshi/five_new/1-4.html.
[7]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