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佳
( 安徽建筑大学 法律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为了探索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的观点,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受压迫的一些观点从女性角度加以补充与扩展。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妇女观、女性主义学说,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氛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其中,男女平等、性别和谐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性别和谐,解决诸如女性就业、女性参政、女性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女性学学者将要致力解决的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很多学者已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中国女性学发展的指导。西方社会,有其特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种族差异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产生的这些背景因素不同于中国实际状况。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本土女性实际情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进程,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最终确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看待女性问题。起初,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探寻的无产阶级受压迫的根源:阶级、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等因素运用到妇女身上,来探索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视角是笼统而不具体的,仅靠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来解释妇女所受的压迫是不完全的。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不仅是物质本身,还包括长期以来随着历史发展,人们思想意识认识发展而最终形成的思维共识;第二阶段,寻求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的途径与出路。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在研究中逐渐发现,即使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加入到社会生产中,妇女受压迫的局面仍未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探寻的人类解放道路中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而女性,除了来自社会制度的压迫,更主要的是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出路运用到女性解放中是不能完全改变女性现状的,妇女解放的出路必须将二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合二为一;第三阶段,二十世纪末,一些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的主体之间的种族、阶级、社会背景等也存在着差异,笼统的将她们所受压迫归结为某些因素是不确切的。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相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旨内容归结如下:
作为人类整体一半的女性,为什么会被排除在社会体制之外,受到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文化的奴役等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进而产生社会最小单元——个体家庭。女性被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由于家务劳动逐渐失去其公共性质,女性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不难看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这一观点,但很快他们又发现即使大多数的女性加入到社会生产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他们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仅仅是私有制,男性中心的父权制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所受压迫因素之一为私有制,妇女亦是如此。但事实上,妇女所受压迫更加深重,因为她们还有来自长期以来的性别压迫,这点不容忽视。
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产生。那么妇女受压迫的另一因素则是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1](P63)不难看出,恩格斯认为在阶级产生之前,男性与女性生产的价值是相等的,随着私有制产生,财产变为私人所有,进而产生了阶级。在阶级社会中,男人利用经济权利而掌握社会权利,而家庭女性则对男性产生依附,从而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由此可见,妇女所受压迫则是阶级压迫的另外一种形式,它是社会权利压迫和男性压迫在家庭中的衍生。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用阶级来分析女性受压迫的实质,虽有其可取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他们指出,仅以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性别,是不能得出正确评价的,正如海蒂·哈特曼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就像资本本身,是没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因此,只有将阶级与社会性别两者相结合,才能最终消除两性差异。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妇女深受压迫的两个因素:私有制和阶级,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父权制与社会性别概念,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它的修补与完善。
恩格斯曾提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2](P70)“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末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3](P158)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们很快发现,即使妇女加入到社会劳动中,获得了经济独立,她们受压迫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变,妇女在在社会化生产中,女性被限定在“女性”工作中,从事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断续的、低薪的行业,她们往往最后受雇,最先被解雇。同时,她们在劳动领域受到歧视,劳动报酬低于男性,就业率低于男性等。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指出,两性间不平等关系的消除,除了让女性加入社会劳动,更要消除来自劳动中的性别差异。
社会化大工业的出现,如果女性加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家务劳动该怎么办?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的家务劳动被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劳动的性质和作用时看得无足轻重,这是因为私有制的产生,产品的价值必须在市场交换中才能得以体现。而妇女的家务劳动俨然以成为了一种私人活动,这样,家务劳动就被排除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外,因此它没有交换价值。与此同时,男性的地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逐渐提高,女性因此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马克思主义女性学者指出,必须将家庭私人劳动有偿化,改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这样才能使女性与男性的地位平等。其中,玛莉亚罗莎·达拉·科斯特和谢尔玛·詹姆斯在《妇女与社区的颠覆》一文中提出,“妇女的家务劳动是生产性的,这种生产性不仅表现为有用,而且能够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严格意义上的剩余价值。要结束妇女在家庭内外所承受的不平等就是要求为家务劳动支付工资”[4]。由此,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提出了家务劳动应社会化和工资化,家务劳动要同物质生产的一样获得重视,妇女要同男人一样获得尊重。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处于指导地位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学学者所认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将全人类的解放延伸到妇女解放,将对人类的关怀与对妇女的关怀结合起来,从现实出发,沿革了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关注现代资本主义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对妇女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深入考察和分析社会性别问题,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学说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女性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上面的阐述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修改、批判,无论哪种情形,都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用宽泛性与生生不惜的生命力。中国女性主义学科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性,与中国现实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其本土化,为眼下存在的各个方面的男女不平等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同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有局限性,这是中国女性学在引进其理论时应当克服和加以改善的。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别化,追求的是女性解放,她们把女性受压迫的关怀倾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这些不仅不利于改变妇女受压迫的地位,也不利于整个人类解放。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不过是借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之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盘批判与否定。“有的只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装点女权主义,有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向反其道而行之,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公开提出了批判。”[5](P559)这一切都是中国女性学学者在研究时所要清醒认识并加以克服的。由此看出,一些学者已经混淆了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混淆了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整个人类解放的高度去探讨妇女解放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将男性、女性一分为二,不分阶级,不分社会,不分种族与民族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谈解放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无论是价值性还是其局限性,都是中国女性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的。合理借鉴与吸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国女性学学科内容。
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有利价值,立足中国国情,建构一个统一的承认差异基础上的中国本土化女性学,依此来推进中国女性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学者对妇女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国女性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中国学者认为,女性学是从宏观,综合角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女性学的任务是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和揭示她的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分门别类地去制定某一类行为发展的规则。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特征和女性主义本身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以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作为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女性学学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有利价值观与中国女性学、中国自身的妇女问题相结合,使其“中国化”,才能对中国女性学起到指导作用与实践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其自身的地域、民族、阶层、教育、生理等因素范畴和视角中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真正原因。但当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被引入到中国时,也必须注意中西的经济、政治、文明、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必须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有利价值观结合。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淘汰那些有悖妇女解放与发展规律的范畴和定论,更新对当前妇女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概念和命题,创新属于中国女性学自身的术语与理论。第二,建构本土妇女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第三,加强本地妇联组织职能,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当合理的扬弃。譬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所提及的阶级、阶层、社会劳动、家庭劳动等因素,是基于西方社会背景所提出来的。对于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中国,应当将女性主义理论学科中的理论与专业术语知识与中国本土女性学科专业知识和现实实践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本土化。
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女性学的发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主义的指导,在学习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同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批判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化女性学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玛莉亚罗莎·达拉·科斯特和谢尔玛·詹姆斯. 女性的力量和社区的颠覆.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Community)(Bristol,England:Falling Wall Press,1972
[5]刘建军. 女权社会主义[A]. 段忠桥 主编.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