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多重主题

2014-08-15 00:50栾孟颖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根性伊豆舞女

○栾孟颖

(内蒙古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一、《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写于1926年,其写作原型是1922年的《汤岛的回忆》。作者写此作品前刚失恋不久,心理受到重大打击的他回忆起少年时代和伊豆一行的舞女薰子。

1921年对作者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原本已经打算结婚的他遭到未婚妻的突然悔婚,两人就这样分手了。正是在此情况下作者写下了这部作品。

二、《伊豆的舞女》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

(一)主要内容

《伊豆的舞女》的主人公在上学期间独自到伊豆旅游,途中遇到一群艺人,和其中的一位女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并且彼此取得了信任。从小成了孤儿的他逐渐对这位女子产生了微微的爱意,温暖了作者孤儿根性。(20歳の私は自分の性質が孤児根性で歪んでいると厳しい反省を重ね、その息苦しい憂鬱に堪え切れないで伊豆に旅に出来ているのだった。译:自己的性格被孤儿根性扭曲,20岁的我不断进行着深刻的反省,我实在不能忍受这令人窒息的郁闷才来到伊豆旅游的。)

(二)写作手法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书写了“我”和这群艺人伊豆一行的经历以及和薰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但是本篇文章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我”,而是要通过“我”的衬托刻画薰子这一形象。所以这篇小说充分运用了“主体性”这种创作手法。除此之外,作者对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刻画等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对人物刻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伊豆的舞女》的主体表现

(一)爱的救赎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痛苦和爱情交错的作品。主人公由于孤独一个人来到伊豆旅游,那种孤儿的情感便表现出来。艺人们的纯真和朴实使他的心灵得到洗礼,这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荣吉和其母早就注意到了“我”和薰子都到了结婚年龄,由于“我”是高中生,在当时身份高贵,再加上“おふくろ”(四十女)特意强调薰子的生母身份,这样一对年轻男女在一起自然不合适。

和偶遇的一群艺人一同旅行的过程中,“我”摒弃阶级意识和世人对他们的偏见,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这对从小失去关爱的“我”来说仿佛奢望,让“我”的精神和心灵都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就像作者所说:以这样的艺人家庭为媒介,写成了这篇克服自己黑暗心理精神得以成长的故事。

舞女薰子对“我”也寄予清纯的爱和淳朴的心意。这对内心坚强的薰子来说也是很痛苦的。薰子在作者眼中是完美的化身,温柔、善良、简单、淳朴、懂礼数,如此完美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成了他的择偶标准。总之,薰子是完美的爱情对象,可这并非一人而是多人的合体,从这点来看,给予“我”爱情的并不是薰子。

爱情一直是川端写作的主题,他笔下的爱情主题不是生死离别或悲欢离合,不是缠绵悱恻的欢乐,而是淡淡的爱情。《伊豆的舞女》中他与薰子并没有向对方说过一句爱慕的话,而对方似乎都能感觉得到彼此的心意,这种爱情,没有热烈的海誓山盟,没有你我之间的相互情愫,没有抱怨,有的只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的默契,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含蓄。

(二)反对身份差别和新感觉派

反对身份差别可以说是贯穿小说的内容,从第一节茶馆儿老婆婆开始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特殊招待,艺人们准备出发时老婆婆说的一些轻蔑的语言,“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哪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了”。虽是贫穷的人,但对艺人们仍持蔑视的态度。荣吉说“晚上好”的时候,纸屋老板却说“不要去看那些艺人”,这些都是对艺人赤裸裸的嘲讽,事实上当时“我”还是很生气的。事实上不管是谁好像都在说他们的坏话。

“《伊豆的舞女》是大正末期以艺人们为对象,以差别对待为前提写成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逐渐被他们接受,被他们称为“いい人”。荣吉说“東京である新派役者の群れにしばらく加わっていた”(东京不久之后就会聚集新派的作家),这也预示了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此时的川端正在东京和文人墨客们聚集在一起创办《文艺时代》,这其中特指横光利一、今东光、片冈铁兵等人,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传统私小说的束缚,强调创作手法的创新,注重人物心理塑造,立足现实主义。《伊豆的舞女》作为新感觉派的初期作品,基本具备了这些特点。

(三)一生的旅人

川端和艺人们一样,人生如旅程一般,一直在路上。正是在旅途中他才亲身体会到了世间的黑暗冷暖、百姓生活的艰辛、艺人的苦楚、老婆婆的悲伤、艺人们的温暖热情、薰子的纯真,所有的这些都只有在旅行中才能刚觉得到。川端康成在旅行中表达了自己的孤儿根性和心情,这对川端十分重要,也正是如此才成了川端康成小说“美”的所在。

川端康成的人生是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老婆婆怎么样啦?我探头向船舱里看,已经有好多人围坐在她身旁,似乎在百般安慰她。我安下心来,走进隔壁的船舱。”“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好像忘记了这不是自己的东西,拿起紫菜饭卷就吃起来,然后裹着少年的学生斗篷睡下去。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在黑暗中,少年的身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所有的一切都是旅行才能给予他的。

川端从小失去亲人,对他心灵的打击是巨大的,得不到亲人的爱护,自然使得他对那些给他一点点关心的人都铭记于心或是被他们感动。也正是我们当代说的旅行能改变一个人的视野,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激发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们真正了解自己。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让读者感到淡淡的悲伤,形成了如诗的氛围。自幼被家人抛弃的川端,在人们的同情中成长,为了逃离这孤单的城市生活,独自一人来到汤岛旅行,路上偶遇的一行人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温暖。此时的他思想像水一样轻盈,他把内心中无法实现的情感通过回忆和想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川端和薰子之间的故事吧!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堪称完美的作品,表现了赞美了不同的人性光辉,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状况,这也正是他无法超越的地方。

[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著作选释[M].商务印书馆,2007.

[2]孟庆枢.再谈《伊豆的舞女》的主题及其他[J],日本学论坛,2001(2).

[3]殷小林.『伊豆の踊子』に見られる川端康成の文学基調[D].湖南大学,2012.

[4]谭晶华.川端康成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叶渭渠.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4207/5093040.htm?fr=aladdin#2

猜你喜欢
根性伊豆舞女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舞之美
也谈﹃舞女大班﹄
着眼“根性”,指导学生品评时事
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领袖手持两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