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纵观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得分率是一路走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更是显而易见。从相关数据看,审题不清是造成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而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是学生面临的又一难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切题与切分两个角度入手去引导学生,教给他们规范而高效的答题技巧,使他们能够重拾信心,从容应战。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拿到一道题目,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而是要考虑这个问题在提示哪些有效信息,然后再考虑针对这些有效信息,应该回答哪些内容。这就是切题——高效答题的前提与保障。
例如,2009 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中的第13 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本题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显性信息——“不以描写见长”,这就是在提示学生在考虑艺术表现手法时,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切入。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本文明显没有说明,记叙也很少,而题干中又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本文“不以描写见长”,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议论和抒情了。带着这两种表达方式去原文中印证,很快就会发现本文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然而在实题演练中,绝大部分学生会直接忽略“不以描写见长”这样的关键词句,只盯住“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一问题,这种只见问题而不见提示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样的答题方法只会让学生绞尽脑汁而收效甚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明辨显性信息,标识关键提示,从而快速切题,有效答题。
就题目本身而言,有许多隐藏在要求这一表层信息之下的言外之意,可称之为隐性信息,由于其隐蔽、不易理解,往往为学生所忽略,从而造成解答不准或不对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捕捉到题目中的隐性信息呢?
(1)审清问法,明确答题方向,看看命题人究竟想考查哪些方面的问题。
例如,2008 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中的第14 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密切关系”几个字会迷惑大多数学生的视线,使学生无从下手。其实,“花轿”与“侯菊”就是在提示学生答题方向。“花轿”是物,“侯菊”是人,本题是在考查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考查事物对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这样审题,答题的方向就明确了。
(2)紧扣关键词,逐步追问,深入地研读题干,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例如,2012 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邮差先生》中的第13 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以其中的含意为例,分析一句话的含意首先要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关键词的意思明析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字数不多,却有两个关键词要明确,一是“这个小城”中的“这个”,另一个是“天气多好”中的“好”。学生应该追问为什么要说天气“好”,为什么要说“这个”小城的天气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明确了。邮差先生说天气好是因为他心情好,那么他为什么心情好呢?根据上文的内容,很容易推测出他对现在这种平静生活很满意;而“这个”是他在强调小城对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正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常态的一种体悟。
再以2012 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听朗诵》中的第15 题为例,解释“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这一句的含意。首先要明确两个“这些”是指什么,然后进一步思考“很久”说明了什么,“很远”又说明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如果解决清楚,这句话的含意也就好理解了。“这些”很明显指代上文中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事情,而“很久”从时间上说明这样的时代已经远去,“很远”是从空间的角度说明这样的革命精神正在被当前的文坛淡忘。
由此可见,隐性信息的挖掘要求学生能够明确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快速抓住关键词,有效整合信息,从而高效作答。
所谓多角度思考就是让学生针对题目,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将题目的分值进行切分,尽量多拿分数。
拿到题目后,除了要审清题干外,还要审清这一题目的分值,根据分值来大体判定应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析。一般情况下,6 分多从3个、4 个或6 个角度作答,4 分多从2 个或4 个角度作答。
一个对象就是一个角度,有几个对象就有几个角度。例如,2010 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溜索》中的第14 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学生作答时也容易谈得很空,但是如果从对象这个层面上来划分角度,那么就会简单很多。
首先这个故事里有人,这就是一个对象;其次有物,这就是第二个对象。而人又是不同的人——“我”与领队、汉子们,物又是不同类别的物——雄鹰、骏马和牛,这样又可以分为多个对象。另外,这是一篇小说,那么就要考虑小说的三要素,要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切分的角度就又多了。然后再分别思考这些对象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从而就不难看出其中的深刻意蕴,再由意蕴来探究情感,这样本题的解题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学生在阅读时拿不到高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深”不下去,而“深”不下去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人与事进行多角度切分。
例如,2011 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这是你的战争》中的第14 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本题很明显就是考查自然环境的寓意及作用,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但从得分来看,解题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在答景物的深刻寓意时都能谈得比较清楚,而在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时却是泛泛而谈,不能切中要害。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浅层次的,而第二个问题是深层次的,它要求学生由对雪和腊梅林含意的理解过渡到对人物心情和性格的把握上,这个时候,学生要能深入到文本中去,思考具体的人物在二者出现时的具体举动,进而探究其作用。
总之,快速切题、有效切分是帮助学生提升现代文阅读水平的高效手段。同时,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是在增强他们的应考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