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花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要使文章符合题意,精心审题是第一步。审题,就是仔细地分析、理解和领会题目的意思,是作文的第一关。这一关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审题准,就能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审题不准,写作时就很容易跑题。“要作文,先审题”,此话一点不假。那么,怎样审题才不至于偏题呢?
“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或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或限制、修饰中心词,是揭示作文的意义、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作文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作文命题的形式不一,多种多样,“题眼”也不一样。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2011 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我的时间”,就应抓住题中修饰语“我”来做文章,而不要去重点写名人珍惜时间而成功的事例。再如2007 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
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诱惑”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及“战胜”的过程。再如2011 年高考江苏卷“拒绝平庸”,有的考生自始至终只是谈了“平庸”,结果把“拒绝”给忘了,这就偏离了题旨。
如2005 年高考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物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国家经济的繁荣等,从而突出“胜”的题旨。
有些作文题目,除了本义以外,还有比喻义或者象征义,如“门”“路”“考场”等,既指实实在在的“门”“路”“考场”,又指人生的“门”“路”“考场”。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一定不能流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比喻义和深层含义,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如2007 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坎”的本义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或者指低洼的地方。如果写实,文章恐怕只能是在“符合题意”这个层次了。“坎”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
关系型作文题,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关系型作文命题或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再如“分享与分担”,分享是一种美德,分担是一种智慧。分享使美好加倍,分担让痛苦减半。人既要学会分享,也要敢于分担。题中所给的概念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写作时,要兼顾到,不能有所偏颇。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做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再如“临渊羡鱼与退而结网”,“临渊羡鱼”仅是艳羡的愿望,“退而结网”才是实现愿望的实干努力。愿望固然美好,但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如“痛苦与成功”,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流行与经典”,流行体现当下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留下的永恒。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而经典也可能不流行。
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再如“有意思与有意义”,“有意思”是指有情趣,“有意义”是指有价值。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当诗意的精神栖居与永恒的生命价值不可兼得,“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或命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此种类型作文的写作,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也不能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没有重点;更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总之,审题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措辞。真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文审题训练。唯有如此,考生方可在高考考场上尽展才情,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