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映 锋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对人类而言,互联网是个了不起的创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重要的日常交流工具和交际手段。网络交际具有多主体、跨文化、跨地域、及语言符号丰富等特点,使得人们在交流和传递信息时逐步形成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也就是出现在网页、博客、论坛、聊天室、微信群等网络环境中所用的语言,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有些不同,但又能一定程度上反射到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中,其中语码混用现象很常见,特别是英汉混用,这是社会开放、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语码混用的研究对语言的发展、变异及语言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语码是指如语言、方言、语体等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的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都称为语码。每一种语言都会受到其他语言及文化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常常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语码。[1]语码混用可以指同一句子或段落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交替使用的现象,比如说话人在“某A”语言和“某B”语言之间或某种官方标准语与方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是单个词、整个句子、或整段话的嵌入转换。语码混用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文化的交融在语言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网络交际中,而且来源越来越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它的利与弊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已经有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功能、结构、动因等因素展开了研究。例如从语法研究角度看语码转换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语言现象,它研究了句内可能发生转换的地方;心理语言学角度主要研究语码转换时人的大脑、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从而了解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而会话分析角度主要是把语言行为的动态性引入语码转换,通过研究它在会话构建的作用来认识其转化的动机。[2]模因论是用来说明文化进化的新理论,近年来才运用到语言、语用研究中,通过模因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码混用的语言模因现象及其复制传播的结构,从宏观层面上可探讨语码转化的社会语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语言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模因”(meme)是Richard Dawkins(1976)最先用来阐述文化进化规律的。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信息、观念等可以经由如基因般的一种复制因子,在人群中通过模仿从一个宿主传递到另一个宿主,从而得到不断的自我复制、传播和进化。语言即是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模因,它在字、词、句、篇章等层面都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3]语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其规范性和语法是相对稳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要变异的。交际中,话语者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刻意地打破语言常规,形成新的语言模因复合体,并又再次不断地被模仿、传播和更新,语言正是这样发展和丰富起来的。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网络交际的普遍化,两种或多种语码在网络中交叉出现的状况层出不穷。英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与汉语混用就成为一种必然,混用可以出现在单词、句子、篇章等层面,具有显著的变异性和选择性。在网络交际语中,常见的英语语言模因与汉语混用的复制传播形式有如下三种:
1.英语词汇直接复制于汉语中
例如:快点E - MAIL 我!Windowxp 用不起来了。把我的照片photoshop 一下。例句中E -MAIL(电邮)、Windowxp(一款很普及电脑操作系统)、photoshop 或称为PS(一图象处理软件),都是与IT技术有关的术语,常常直接复制于汉语中。再如:Sorry,刚才睡过头了。Well,开始开会!Whatever,和你聊天很开心,还不换成大屏手机你就out 了!sorry,morning,hello 等礼貌用语和well,whatever,you know 等话语标记语与汉语混用频率都很高。例句中out(表示跟不上时尚)直接复制混用于汉语中起加强语气和委婉语功效。
2.英语词组的缩略字母直接复制于汉语中
例如:你喜欢看张杰的MTV 吗?今晚NBA 决赛开打!今天北京的PM2.5 严重超标。这款手机APP 在哪里下?例句中MTV 是Music TV“音乐电视”的缩写;NBA 是National Basketall Assos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缩写;PM2.5 是Particulate Matter 2.5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可以入肺的颗粒”,用来衡量空气污染的指数;APP 是Application 的缩写代表了电脑中“应用软件”,可看出这些英语缩略词与汉语的译名比起来显得更简洁。目前这些缩写形式更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已成为强势模因,直接复制到汉语中混用。象这样的缩写词还有许多,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IQ(智商)、EQ(情商)等等。
英语单词复制到汉语中发生了变异,形式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但却继承了原模因的读音,复制后的含义也没发生变化。例如:我是你的粉丝(fans)。今天玩的太嗨(high)了!我今天买了一双波(ball)鞋。当(Download)一个软件就好用了!去香港玩,给你一个小贴士(tips)。例句中的“粉丝”、“嗨”、“波”、“当”、“贴士”虽然从字形看都已是汉字,但它们的发音与原始信息中英语词汇相似,且含义仍是原始英语词汇信息。粉丝(fans)是崇拜者、嗨(high)表示玩的很尽兴、很开心;波(ball)鞋就是球鞋;当(download)是下载的意思;贴士(tips)表示提示、告诫的意思。此外这种混用模式也是一种强势模因可用于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混用中。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体,是最小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主要功能是作为构成词语的材料。英语中的语素有词根和词缀,有些代表了语法功能,有的有固定含义,也变成了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被复制后横向嫁接到汉语词汇或汉语拼音中形成新词,并且这种很有想象力的语码混搭创词模式本身在网络交际中也成为强势流行模因,更多新颖有趣的词也横空出世了。
1.汉语词汇+英语语素
常在微信和QQ 上看到网友用“郁闷ing”、“吃饭ing”、“打球ing”、“旅游ing”、“生气ed”、“丑ful”、“苦ful”等词聊天或书写。功能上讲“ing”、“ed”在英语中是一个语法后缀,加在单词后,不改其语义,只改其文法特征。“ing”表示持续进行,被复制嫁接到汉语词汇后,也是借用这个语法功能,所以“郁闷ing”、“吃饭ing”表示“正郁闷着”、“正吃着饭”;而ed 表示事情已经结束,“生气ed”表示生完气了;形容词后缀“ful”有充满的含义,所以“丑ful”、“苦ful”就表示很丑陋和苦极了的意思。
2.汉语拼音+英语单词
例1:No zuo no die(不要同情他),这是仿造中文“不做不死”的结构,把“做”的拼音“zuo”和英语单词“no”、“die”混用形成一个新短语,含义是“如果你不做(蠢事),你也不会“死”(死在这隐喻为失败或出丑)。例2:Tuhao have become the symbol of wasteful wealth.“土豪”网络中的流行词,用来形容很有钱、喜欢浪费钱但没有品位的人,“土豪”的拼音“Tuhao”被直接复制到英语句子中,形成一种混用模式。
3.汉语拼音+英语语素
例如:哇,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真是gelivable (给力)啊,就一个字送你,“zhuangbility”(太能装)!佩服佩服,你们真niubility(太牛)!他说什么你都听,真是shabilility(太傻)!gelivable 是中国北方土话“给力”的拼音和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能够被)的混合,表达了某某事或物有作用、给面子、给劲、带劲,令人激动兴奋的意思;zhuangbility 是汉语口语俗语“装逼”(伪装的意思)的拼音加上英语词缀-ility(能力)的混合,用来讽刺很能伪装的人;同样niubility 是“牛逼”的拼音加上英语词缀-ility,形容很有能耐的意思;而shabilility,是“傻逼”的拼音加上英语词缀-ility 混用,形容做事很愚蠢或总把一切搞得一团糟的人。
总之,语言是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汉英语码混用可以相互促进其词汇的发展,丰富其语言表达方式。目前如“no zuo no die”、“tuhao”、“gelivable”、“zhuangbility”、“niubility”这类英汉语码混用的新词在网络、媒体上很流行,已成为了一种强势语言模因被收入到美国在线俚语字典中。
从英语语言模因与汉语混用的复制传播形式看,虽然语言模因发生了变异,但仍对原始模因有继承性,凭借对原来模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交流者仍旧能通过类推、联想就能破译新模因组合所表达的含义,但语言模因间充满了竞争,不同词汇模因的传播能力也不同,有的在交际中发挥积极的语用价值,更容易感染别人所以得到不断地复制传播变成成功模因,而另一些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语言长河中,那么英汉语码混用中成功模因有以下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信息来于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果一种新语言信息实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才乐意去模仿、复制和传播它,让其变得有普遍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新事物层出,许多西方的新产品、新名词迅速传入中国,一时又没找到准确、恰当的汉译名称往往会造成其英语名称直接被复制在汉语中,如:Windowxp,Photoshop这些与机算机技术相关的术语,IPAD,IPHONE 这类电子新产品的名称;而英语缩略词,代表了语言的符号性和约定的文化性,虽然有相对应的汉译,但汉译往往比较滞后或冗长,所以直接复制英语词汇或字母缩略在汉语中混用显得更简洁突出,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实用性。[4]
语言具有时代气息,才更容易被复制、传播。最初语码混用发生在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外企白领或海归人群中。由于历史等原因港、澳、台地区形成二或三重语言区,日常对话在两三种语码中转化是很平常的。而外企白领或海归被社会看成是精英人士的代表,他们外语能力强,工作或与同事交际时汉英混合模式也变得平常。这种现象随着大陆开放的步伐,通过媒体、歌曲等形式传播到人群中并变得非常流行,因为它开始具有身份功能,代表了先进、精英、时尚、前卫;另外从心理层面看,由于西方国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中国的年轻人容易对其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认同感,所以更愿意模仿、使用英语从而形成英汉语码混用模式。
语码混用常常通过与时代、场合、人物身份等因素相悖,偏离原来的语言特色从而迎合了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一种求新求异、突破成规、挑战传统的潜在心理,并能产生种种新奇、陌生、幽默、有趣的语言效果,所以在娱乐或网络交流等场合,英汉语码混用制造幽默、烘托气氛的情况很常见,如:to 唱or not to 唱,this is the question。
此外,从社会环境看,网络技术、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促进英汉语码混用流行与发展的客观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跨时空虚拟环境交流变得多元化、个性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可以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实现文化的溶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样的影响当然也反映在语言中。也可以说一种语言文化更容易受到异文化的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英汉语码混用的出现具有合理性。另外成功模因因子的复制传播往往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同化是第一步,但并不是所有呈现在个体面前的模因因子都能被新的个体所同化,并留存在了他的记忆系统里,只有那些在其认知能力范围内,能被他注意、理解、接受的因子才行。也就是说英汉语码混用的语言模因要成功复制传播,首先要被宿主同化,那就要求宿主必须有汉语和英语双语认知能力,而中国近几十年的外语教育的普及自然造就了英汉语码混用在网络上的复制、传播、流行。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英语教育的普及化,英汉语码混用在网络交际中已经成为一种强势模因而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它具有合理性、实用性、时尚性和幽默性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网络中大量的英汉语码混用往往是个人创造性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对汉语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纯洁性有所冲击,如果不分场合、和交际对象过于滥用就会造成交际困难,并进一步促进年轻人的模仿,形成崇洋媚外的风气,从而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
[1] 赵湘. 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10 -12.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 -95.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6):54-64.
[4] 杨永和.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0(2):98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