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铭刻古城印记——岳阳老街巷名称琐谈

2014-08-15 00:47邓建龙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观音阁巴陵岳阳

邓建龙

(岳阳楼区政协, 湖南 岳阳 414000)

一、十一路

1.洞庭路。民国前,自南门吊桥至西门岳阳楼,中间为黄土岭阻隔。1931年1月岳阳各界与驻军筹措银洋5000元,将岭挖低,改建为街道,并命名为洞庭路,长约600余米。1958年将路扩宽至15-18米,坡度下降两米多,此后又多次整修。街北有素有湘北学府的岳阳市一中,街西有闻名中外的岳阳楼。1964年,洞庭路向南北两边延伸,向南至南津港木材公司大门前,向北延伸至北门渡口,统称为洞庭路,原路段被称为洞庭北路。

2.巴陵西路。此路原名汴河园。明洪武四年(1371),大将军徐达重修岳州城墙,并开掘护城河。护城河自北门九华山起,绕东南至岳州城南门吊桥下。岳阳俚语称绕城而过为便(伴)城而过,故护城河被称为便河,后被改称汴河。乾隆年间,护城河干涸淤塞,被辟为岳州府学义田。民国后被辟为菜园,故被称为汴河园。1982年汴河园吊桥段被填平建成巴陵西路,长617米,宽35米。路北一段建成仿古建筑的庙前街集贸市场。

3.先锋路。原名全家巷,成于明初。当时巷内住有一全姓大户人家,故称全家巷。后来全家女儿被选进宫中封为贵妃,此巷又被改称全妃巷、选妃巷。1917年9月,粤汉铁路通车后,全妃巷路段由西向东延伸至火车站前,并变得繁华热闹,人们便将此巷改为车建路。1922年10月,在粤汉铁路岳州车站工会成立大会上,代表们认为铁路工人应做革命的先锋,遂将车建路改为先锋路。长364米,宽19米。

4.德胜路。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茅岭以北有村名德胜门。60年代后期,先修建北段路面,北自京广铁路桥洞处起,南至东茅岭路止,命名为德胜路,长240米,宽8米。80年代后,又修建南段路面,命名为南湖路,长600米,宽24米。90年代后,两段路统称为德胜路,北段改为德胜北路,南段改为德胜南路,路面也加以扩宽。

5.雷峰山路。在今洛王以南,因雷峰山而得名。雷峰山,清《光绪巴陵县志》称为雷轰山。古时,因此处空旷,雷电现象频仍,每逢电闪雷鸣,便雷声轰轰隆隆,故称雷轰山。因轰与峰音相近,故又被称为雷峰山。2000年后,此处辟为新建居民小区与街道,故路以山名。

6.骆家山路。原名光头岭路。明朝时此处便是街道,因街两侧多剃头铺,故人们称此处为光头岭,后街道被毁。20世纪70年代后,修建冷水铺至城陵矶公路,其中原地区物资局仓库至冷库的这段路被称为光头岭路,全长900米,宽20米。2000年后改称骆家山路。

7.冷水铺路。原名岳北路,20世纪80年代后改为冷水铺路。冷水铺地域原名榔树铺,因当地有棵榔树而得名。又因当地方言将冷称为榔(音),且树与水音也相近,故榔树铺被念成了冷水铺。2010年后冷水铺路往北延伸至芭蕉湖路,往南延伸至琵琶王立交桥。冷水铺路西南侧建有湘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8.云梦路。原名城东北路,1964建。北起巴陵大桥东,南至青年路。长854米,宽24米。20世纪90年代后,自青年路至南湖渔场处,又修建城东南路。2000年后,路又往南延伸至南津港大堤处,全路改称云梦路。在云梦路与青年西路交汇处西侧,有1966年建成的东风广场,为当时城区举行大型集合的场所。

9.青年西路。原名青年路,1964年建。西起梅溪桥铁路洞口,东至岳东路,长95米,宽24米。后又自岳东路向东延伸至岳阳市瓷厂。路北有青年路小学与东风广场。2000年8月1日,在路东架设一立交桥,跨越德胜南路,桥长78.38米,宽24米,净空高5米,将青年西路与青年中路连为一体。

10.炮台山路。炮台山原为一小山岭,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藩王吴三桂部将吴应麒攻占岳州城,曾在金鹗山与此山设炮台,架设大炮,与驻守凤凰山(今北港附近)的清军展开激烈的炮战,故此山被称为炮台山。1964年中共岳阳地委与专署机关迁来此处,后逐渐形成街巷,故被命名为炮台山路,长263米,宽11米。

11.东茅岭路。东茅岭古时为荒山野岭,因岭上长满了茅草,又因其位于古城以东,故名东茅岭。1964年岳阳地委、专署机关迁来此处的炮台山后,其他地直机关、学校、医院、书店、影剧院陆续建成,此处也建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取名岳东路,后改名东茅岭路。西自德胜南路起,东至五里牌转盘止,全长1052米,宽35米。

二、十二街

1.南正街。南正街原名南十字街,长仅百余米,明以前即成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清《乾隆岳州府志》载:“南十字街,在南门外”。古时,人们称繁华热闹的大街为正街,故南十字街被称为南正街。自明清至20世纪70年代末,南正街一直是岳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先后集中了严万顺启记老药号、周德馨酱园、味腴酒家等名店名铺,其中的严万顺老药号(今已改名“为民药店”)开业已近170多年,是今天唯一仅存的百年老店。

2.翰林街。翰林街原名学道岭街,长318米,宽6米。清时,曾有三位翰林在此街旁的驿马巷居住,故人们将学道岭街又改称“翰林街”。1928年1月,中共湘鄂赣特委曾设此街,特委书记郭亮在此被捕后牺牲。1958年岳阳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翰林街改称郭亮街。90年代末期又恢复翰林街名称。1949年7月岳阳和平解放后,中共长沙地委机关和中共岳阳县委机关曾先后在此街的“和园”内办公。

3.观音阁街。下观音阁街北起茶巷子,南至竹荫街,长160米,宽8米;上观音阁街东接巴陵大桥西端,西接茶巷子,长240米,宽6米,街因观音阁得名。宋时,在此处建有一观音阁。后因茶巷子向东扩展,因新的街巷位于观音阁前,故名观音阁街。由茶巷子至竹荫街的那条街,明朝时名为上穆家塘街,即后来的上梅溪桥街,也被人改称为下观音阁街。下观音阁街东面有座圆通寺,民国时与解放后,岳阳县政府曾设此处办公。

4.街河口街。位于南正街十字路口西,因其西街口与洞庭湖相连,而郡人俗称湖为河,故将此处称为街河口,意即街口与河相连的地方。久之,街河口也就成为街的名称。街分上下街,全长110多米,宽6米。成于宋元时期,自古以来,街河口还曾是岳阳的主要贸易码头。街两边商店密布,也是岳阳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5.竹荫街。明朝时叫县城隍庙前街,因巴陵县署曾设此街,故又叫旧县前街。又因街南靠金家岭处有一片竹林,浓荫处有座寺庙,曰竹荫寺。寺前小溪上有座小桥,叫竹荫桥,于是人们又将此街改称竹荫街。清乾隆年间又被称为东大街。清《光绪巴陵县志》载:“旧县前街,今呼为竹荫街”。1962年被改称为解放路。90年代后又改为竹荫街,长571米,宽22米。此街也曾是岳阳有名的商业街。

6.梅溪桥街。明朝时,在竹荫街与观音阁街南面有条直街,叫穆家塘街,街旁有条小溪,流入太子庙外南湖。溪宽丈余,两边行人来往不便。住在此街的杨梅溪老人捐资在溪上修建一座石桥。人们为纪念他,便将此桥命名为梅溪桥。后来穆家塘街向南延伸至今铁路洞口处,人们便将此街改称为梅溪桥街,长354米,宽5米。

7.天岳山街。街因天岳山而得名。天岳山是古时岳州城南门外最高的山,从洞庭湖中远眺天岳山,云雾缭绕,峰高接天。古时,称高大的山为“岳”,故此山被称为天岳山。后因山的主体部分崩塌于洞庭湖中,仅余东南小部分山坡。明初,山北坡被扩建为天岳山街,那时天岳山街又被称为前街与后街,前街即为今天岳山街,长100多米,宽7米。街的东南面曾建有岳阳最早的天岳山电影院。

8.塔前街。明初建,因在街西建有大小两座砖塔,故称塔前街,长320多米,宽5米。后来人们又将其分为大、小塔前街。大塔前街即慈氏塔前的那段街道,自乾明寺路口至全妃巷路口;小塔前街即今羊叉街,因此段街道与天岳山及油榨岭巷形成三岔路口状,似羊角叉,故又称羊叉(岔)街。清末时,在街东曾建有美国教会开办的普济(今市二医院老院)医院与基督教堂。

9.吕仙亭街。因吕仙亭而得名。明朝时,此街叫白鹤寺前街。清时,因此处曾驻扎军队,扎有营盘,故又改称营盘街。清《嘉庆巴陵县志》载:“营盘街,在南门处塔前街南,通吕仙亭”。后军队调防,街市逐渐萧条冷落。民国初期,因人们常去吕仙亭烧香求神,乃将此街改称吕仙亭街,长350多米,宽5米。

10.芋头田街。古时,此处为一片种有芋头的水田。清末,在连接梅溪桥街处建有房屋,形成30多米长的街道,故人称芋头田街。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种芋头的水田与池塘被填平,建设成为新的街道,全长140米,宽5米。

11.奇家岭街。原名齐家岭路。古时,此处原叫徐家岭,因徐与齐音相近,故被人改称为奇家岭。路跨奇家岭,北起理工学院天桥,南到奇康路口,长400多米,宽8米。20世纪70年代建,命名为奇家岭街。街东北侧为湖南理工学院北院行政与家属区。

12.下街。原名下正街,自工矿商店至港务局候船室止,长324米,宽8米,原是城陵矶最繁华的街道。因洞庭湖水自高往低流,此街正处洞庭湖下游处,故被称为下街。1954年2月大火后,失去了往日繁华,被改称下街。1899年11月13日,岳州海关开关仪式就在此街厘金卡官房(今卫生院)前大坪上隆重举行。港务局候船室东侧即为岳州关中洋关,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

三、二十三巷

1.磨子山巷。位于云梦南路西侧。古时此处为一无名荒山野岭,时人称么子山,因么与磨音相近,故又被称为磨子山。20世纪60年代初,此处建设成岳阳铁路家属区。今已成为成片居民小区,不再是一条单纯小巷。

2.董家巷。位于城陵矶下街西侧,长40米,宽6米。解放前,此处住户多为董姓,因名董家巷。解放初期,从岳阳帆运社迁去一支划驳队,也居住此巷,故又被称为划码头。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改名红旗巷。1980年6月又恢复为董家巷。

3.鱼巷子。鱼巷子是岳阳专营水产品的一条街巷,因鱼得名。清《嘉庆巴陵县志》载:“鱼巷,在南门外,通南岳坡。”巷长117米,宽6米。南岳坡巷亦名鱼巷,自北至南140步,通街河口街。因此,鱼巷子实际上是鱼巷与南岳坡巷的统称。明初即已成巷,实际成市则始于北宋初期。因南门外地势较平坦,易于泊船,便于利市,故渔市最初形成于南岳坡下河滩。后湖区各县及各省客商来此进行水产品交易,于是各种行商、店铺、摊点、仓储纷纷建立,逐渐形成街巷。

4.茶巷子。茶巷子,长22米,宽7米。原名猪市巷,清《嘉庆巴陵县志》载:“茶巷,在南门外,又名猪市巷,通观音阁”。明初,汴(便)河开通后,此处成为牲猪交易场所,遂名猪市巷。后有人在此开设茶馆,随着茶叶店铺及其他店铺的增多,又因茶叶文雅洁净,人所喜爱,于是人们便将此巷改称茶巷。1949年5月,有人将此街一茶园改为戏院,作为巴陵戏演出场地,称为岳舞台,后改称巴陵戏剧院。

5.桃花井巷。原名考棚街,明清时在此地建有岳州学府的考棚,每年在此举行府县童生会考。光绪32年(1902)被改为巴陵县立中学。民国初期,棚舍曾被用作赈济灾民的“粥厂”,故考棚街又被称为棚厂街。街的东南面有古井,一位名叫桃花的丫环因不甘受元兵侮辱,投井而亡,后人为纪念她,故将此井命名为“桃花井”。20世纪50年代后,此地列为居民小区,遂改称桃花井巷,巷长240米,宽4米。

6.油榨岭巷。原名天岳后街。明时,山岭上树木被砍光,尚余一些树蔸。一位经营榨油作坊的商人,在街河口山坡下建有一座榨油作坊,一些无业市民纷纷来此挖掘树蔸,卖给油坊。久之,人们便称此岭为榨油岭,后改称油榨岭,长215米,宽5米。

7.洞庭庙巷。洞庭庙巷在万寿宫巷南,长170多米。靠湖边未建房屋,仅东面向湖处建有一长溜房屋,实际上也是条半边街,因面向洞庭湖,故人们又称其为洞庭巷,巷因洞庭庙得名。洞庭庙古建,祀奉洞庭龙王。明清时,洞庭庙又是衡宝会馆、辰州会馆所在地,也是鱼行(洞庭会)与水运(三圣宫会)两个行会所在地,蕴含着丰富的会馆文化。

8.鲁班巷。在乾明寺街南,巷因鲁班庙而得名,建于清初,是当时城区泥木工人居住的地方,建有其行业祖师鲁班庙。每逢农历六月十三日,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典鲁班先师。20世60年代,因修建工厂,此巷被拆除,仅余小部分房屋。2001年,修集贸市场与商品房时,余下房屋也被拆除,但小巷形态依旧留存。

9.印山巷。因印山而得名。相传乾隆皇帝来岳州时,从全妃巷(今先锋路)抄近路至乾明寺,不慎将个人金印掉于山上,故郡人将此山称为印山。清时尚未成巷。民国时逐渐形成小巷,巷成S形,长400多米,宽3米。巷内建有一所旭日小学。以旭日小学为界,1954年岳阳铁路地区在山南新修一片家属区,故被称为新印山。山北仍为荒山菜地,被称为老印山,60年代后也建成新的街巷。

10.红船厂巷。此巷古名叫船场埠,为城区西部停泊帆船之处。清光绪年间,岳州救生局在此设一趸船,为与一般民船区别,船被漆成红色,因场与厂同音,故后人又将此处称为红船场、红船厂,久之便成今之红船厂名。20世纪50至80年代,此处为岳阳港务局所在地,并逐渐形成街巷,故名红船厂巷,巷长110米,宽8米。

11.游击巷。在塔前街西,巷东又对乾明寺街西口,西止君山巷止,全长64米,宽2米。路呈斜坡状,路面全由青石板铺砌,为今老城区仅存的石板街巷之一。清时,曾在此巷设有长江水师游击署(官名)衙门,故名游击巷。

12.乾明寺巷。因乾明寺而得名。乾明寺为佛教寺庙,五代时建,又名乾元寺。明初,在寺西建有巴陵县学,称县学宫。因寺庙与县学的兴建,来往香客与童生络绎不绝,逐渐形成街巷,初名南官街,后改名乾明寺街,今称乾明寺巷,长435米,宽6米。街南建有美国教会办的贞信女中(今岳阳市三中)。

13.三教坊巷。古巷名。明初,巷内设有从事礼乐的教坊,并设有教坊司。那时,此巷有三个出口,一对乾明寺街,一对玉清观街口,一对旧县前街(今竹荫街),故名三教坊。明弘治年间,在面对乾明寺街道的巷口处建有一石碑坊,为崇尚教育,时任知府吴节遂将此牌坊命名为崇教坊,巷也改名为崇教坊巷。但后人仍习惯将其称为三教坊巷,巷长140米,宽3米。

14.万寿宫巷。明末清初,岳州迁来许多江西籍的移民与商人。这些江西人为不受外人欺负,也为生意上的竞争,组建了同籍不同业的行业帮会,在下街河口以南修建了万寿宫,作为行会聚会的会馆,里面供奉江西籍的神功妙济真君许逊雕像。后此地逐渐发展成街巷,故名万寿宫巷,长88米,宽3米。

15.太子庙巷。因太子庙而得名。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太子庙,在城南,肖铣郊天坛之则,古建。断碑载梁岳阳王肖祭建,祀其父昭明太子”唐武德四年(621)十月,庙与天坛被拆毁,此地被辟为菜地。20世纪60年代初,此地逐渐被建成街巷,故称太子庙巷,长330米,宽6米,现分为上、下太子庙巷。

16.邓家湾巷。位于观音阁街南,东南通建设路。1910年前后,回民苏良才为首积资在此修建清真寺,此地逐渐成为岳阳回民居住区,并发展成街巷。因回民习惯吃食牛羊肉,且每年要在清真寺前宰杀牛羊,分给回民,故又被称为牛街。巷长210米,宽4米。此巷原为观音阁后院,今巷内仍存有观音阁井,为城区仅存四口古井之一。

17.螺丝港巷。螺丝港原是南湖的一个港湾,形似喇叭状,湖水由南至北一直顶托至东茅岭下。因港湾布满钉螺,故名螺丝港。原来南北向的小港今已建设成德胜南路。而在立交桥东北方向的那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则被命名为螺丝港巷,长300多米,宽4米。

18.学坡巷。此巷古时为一荒山野岭。1958年修京广铁路复线时,将此岭西边靠近铁路的山坡削去一部分,为方便当时施工需要,在被削去的山坡留一小斜坡,此坡便被人称为削坡。久之,因削字与学字同音,削坡也就变成了学坡。20世纪70年代后,此坡逐渐发展成街巷,故被称为学坡巷,巷呈东西走向,长300多米,宽3米。

19.玉清观巷。古时,此处设有道教寺庙玉清观,清末民初时形成街巷,遂名玉清观巷,长76米,宽3米。现为一纯居民小区。巷内靠乾明寺街处有一古井,名玉清观井,是城区现存的四口古井之一。民国初期,城区商学界曾将巷内的天王庙改为戏园,供巴陵戏班演出,戏班与戏园均取名为“岳阳商办岳舞台”。

20.金家岭巷。古巷,清《光绪巴陵县志》城池卷里即有此巷。呈东西走向,东起梅溪桥街,西至天岳山街,长216米,宽4米,清末民初,巷内曾设有湖北籍商人开办“鄂州会馆”与浙江籍商人开办的“浙江会馆”,还有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咏霓戏园。

21.河巷。在塔前街北段,古巷名,清《光绪巴陵县志》城池卷即载有此巷。巷呈东西走向,东自塔前街西侧,西至洞庭湖边,因郡人素将湖称为河,且此卷西端正对湖边,故被称为河巷,长115米,宽2米,是城区仅存的几条石板街巷之一。

22.长郡巷。古巷名,清《光绪巴陵县志》城池卷即载有此巷,巷呈东西走向,长60多米,宽4米。清末民初,因巷内设有由长沙、善化、浏阳、宁乡、醴陵、湘阴、沅江、益阳等县商人组成的“长郡会馆”,故名长郡巷。

23.大鄢家冲巷。古巷名,清《光绪巴陵县志》城池卷即载有此巷。巷长223米,宽6米。1921年12月,毛泽东来岳阳,在巷口与吕仙亭街交汇的岳阳车站铁路工人居住的“广东大院”,发展了岳阳城区最早的共产党员陆汉湖。翌年8月,毛泽东派郭亮来岳州领导工人运动,在广东大院的下方创办了岳州车站工人文化补习夜校。

猜你喜欢
观音阁巴陵岳阳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700年“阁坚强”成网红
观音阁屡经洪水屹立不倒
岳阳楼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提高管内岳阳北站和郴州站可控顶运用质量的工作探讨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