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梅
个性常常会导向创新,创新也常常有赖于个性,个性和创新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中,阅读是“纳”,是个性思维的触发点,写作是“吐”,是创新能力的宣泄口,因此,个性化阅读对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极大,如发散型阅读能推动扩展思维与联想思维,趋异型阅读可促进奇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型阅读能启迪演绎思维及归纳思维等。一般情况下,个性化阅读是多种单一阅读方式的综合体,教师如能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那些阅读方式便能够转化为特别的写作思维方式。
发散型阅读强调对文本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其常见的表现是,对某一具体内容展开放射性的分析。放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还原式,即将被作者高度凝聚了的哲理性语句作贴近时代背景、切合作者心情的具体化还原解读;第二,启发式,即将某些被作者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句子向学生自己的生活拓展延伸;第三,质疑式,从用词、造句、逻辑到观点、情感等,都可以提出不同角度的质疑。以上方式都不是无根据的自由想象,而是以学生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他们扩展或联想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散”之前,必须首先使他们深入把握“发散”的关键点。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对其分析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它的五个特点:第一,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第二,从色、形、声、味不同角度描写;第三,从春夏秋不同季节进行描写;第四,情景交融;第五,层次清楚,条理井然。归纳之后,请学生各自选择一个方面,写一句或一段话,要求必须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路边有遮荫的林荫道,田野里有金灿灿的麦穗,院子里有点头啄食的鸡,湖中有嘎嘎游泳的鸭”。而后修改为“院子里……,路边……,湖中……,田野里……”。(由近到远,层次清楚)。也有的同学把听觉、嗅觉和视觉放在不同的描写对象上:“秋天是醉人的,一阵微风吹来几声鸟叫,送来扑鼻的花的清香,我看到大雁在天上排成一行,向南方飞去”。
总之,不同的学生思考以上特点便会产生形态各异的联想。此时,学生不再感到无话可说,也不再受到作文选的局限,从鲁迅小时候顽皮的生活中,他们产生了共鸣,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体验。
趋异型学习者善于在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之间寻找差异,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读,能够提取到许多与传统欣赏观点不同的信息,两相比较之后,择其善者或各取所长,构建新的优势认知系统。将这一思维运用到写作中,容易形成打破常规的奇异思维,更甚者,可能会完全推翻既有结论和方法,产生逆向思维。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朗读原理和技巧后,他们对于课文朗读便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只按照名家或老师的理解去读。在分析完《背影》一课时,笔者选择了酷6 网许拙的朗诵版作为文章情感的总结,他的朗诵情感极其深刻而到位,很符合朱自清要表达的心情。但学生听后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年龄远不到20岁,不习惯那种古色古香的朗诵风格。因此,在要求大家“赏析”许拙的朗诵时,学生们却改成了“点评”,有人说:“开头第一段那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得太痛苦了,其实可以深情却不难受的。”同时试读了一遍,还获得了不少同学的掌声。还有人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一句可以读得激昂一些的,因为这是回忆他过去的辉煌经历。”请这名同学起来朗诵时,果然读出了与许拙诸多不同的理解。据此,笔者便因势利导,让大家讨论:假若文中的“我”是你自己,你会产生与朱自清一样的情感吗?在讨论过程中,先请同学互说互评,以防止偏激情感滋生,同时将片段练习的要求贯穿其中。课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作业:将这些不同情感写成100 字以内的短文。交上来的片段训练令我很是开心,学生在其中都各抒己见,有异想天开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家中丧事完毕,我振作起来,决心回北京念书一定要拿个第一”。有不惧权威的学生则是这样写的:“我坐在车上,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心中又是高兴又是难受,高兴的是自由了,难受的是爱我的父亲走了,最好他爱我,但不要管太多”。
总之,学生处处彰显出了他们抑制不住的青春活力。阅读时,也许融入文本是一种成功,但读出读者的个性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聚合型阅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唯一性,即从多种方法、观点中筛选出最佳的一个;第二,确切性,对最佳方法、观点的认定清晰。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采用聚合型方式阅读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使他们形成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能力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能力。
例如,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课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也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但随着教改的推进,“批判”改成了“不满”,“对比”也去掉了,改为“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后来,整个主题被彻底柔化: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生活中两个充满欢乐回忆的地方,表现的是儿童热爱自然、追求知识的心理。再后来,随着推行个性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主题的最终参考答案便成了:对文章主题可以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于是,学生只要能从文章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内容,便能放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今,最后一种选择成为了唯一的标准。
学生可以围绕热爱自由、追求知识的主题展开,也可以从对教学的不满出发,思考对教育改革的建议。
从阅读归纳过来,再向作文演绎开去,一收一放,学生的能力便在其中悄然发生变化。
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目的都很功利:要么让学生从解决生字词开始,沿着了解大意、深入探究、总结等路径,亦步亦趋地完成文本阅读;要么提醒学生先看题,再边读文本边思考答案,极少有主动离开教参或考点,让学生放开思维、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享受的。对此,唯有打破一切羁绊,教师才能有效发现学生的阅读方式,从而引导他们参阅更多游离于他们现状之外的阅读类型,使他们因打开眼界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事实上,在未知的知识世界中,还有不计其数的文本接纳的方式未被发现,并等待我们去寻找。不同的阅读类型,能培养的又何止是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