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2014-08-15 00:51屈阳春
语文天地 2014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精神

屈阳春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加大了对语感的培养,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语文课堂的基调在于“乐”,语文课堂的灵魂在于“美”

快乐融洽的氛围更容易让孩子迅速高效地学习,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教师都应该营造一种快乐、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学,才能学得更好、学得更快。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容许学生有错误的回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读、在乐中悟,在乐中写。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悟课文的美,这样学生才能够创造出美的语言,写出美的文章。我在教学季羡林所写的《夹竹桃》一课时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默读、朗读,了解作者描写中字数的变化,用词的丰富,语句的工整,感受语言的对仗、参差、朴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细腻之美”。学生感受到了文本的美,本身也就培养了学生审美的情操,更加能够在“美”的熏陶下让思维和语言都变得“美”起来,课后我们进行的小练笔,学生不自觉地就能仿照文中的语言,动人地写出了自己所观察的植物。

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紧紧扣住天鹅勇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之美,引导学生读课文、写感受,学生被这种美深深感动,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它更应该教会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我想,只有带领学生深刻、真切地体悟到文本的美,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与作者对话,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有所为。

二、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实”,语文课堂的创新在于“巧”

表面热闹的语文课堂,实际效果未必会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摒弃“假、大、空”的功利式教学,真实授课,扎实训练,不要将心思放在形式花哨的课件上,而要放在精心的教学构思上;也不要将课堂时间放在漫无边际的拓展、补充上,而是放在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巧妙地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华中升华,在升华中成才,必须将培养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进行有效实在的训练。长此以往,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语文课堂的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写话的任务比较多,也比较碎。如果我们机械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学生的接受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课前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备好课。课后认真地反思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在执教《槐乡五月》时,递进式地引导学生抓住“清香”到“醇香”再到“浓香”的变化过程,全身心地“浸”入到文本中去,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学生学习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当然,我们还要能充分抓住课前无法预判的生成资源,巧妙地因势利导,充分运用我们的教育机智。这些生成的资源往往可以补充我们备课时所遗漏的地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加全面。也只有巧妙的构思才能四两拨千斤,让课堂高潮迭起,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

此外,语文课堂的进步在于“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师要具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的学生来。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第三小节时,就设计了一个质疑点:“结尾的部分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会更好?”学生们合作、探究,最后一致认为用省略号比较合适,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仔细推敲,还是有许多这样的质疑点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课慧心。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去质疑课本、质疑老师、质疑同学,质疑是一种精神,是独特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通过质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展开学习,开拓性地进行研讨,在质疑中成长,在质疑创新。

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也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低下身来看学生,蹲下身来帮学生,俯下身来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领悟道理、培养情感、养成习惯。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精神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拿出精神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