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茜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因此许多老师对学生不肯放手,处处牵着他们的鼻子,似乎老师就是舵手,学生这条大船不论最终目的地是哪,都得由老师来决定航行的方向。无论是识字阅读,还是写作教学,教师都是按事先的预设教案走,满堂灌,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学生学完只是死记硬背,却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华而不实,表面看什么都会,一转换题型就不会了,这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怎样让学生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这值得我们思考。
阅读教学应以“趣”为先,只有在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例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前,翻阅了大量关于庐山的资料,我从网上下载了各式各样的云雾图片,看到这些图片时,忍不住被美景吸引了。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声声惊叹,课堂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有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开始阅读起文章来,这一举动带动了全班同学,学生纷纷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当然,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持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上课的前15 分钟。当一节课的15 分钟过去后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一是当学生对这篇文章基本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二是由学生提出疑难,全班进行讨论。一方面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对这篇文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的疑问解决了,那么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的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文章挖掘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一是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在阅读时只是单纯的读而没有进行思考,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这样既明确了阅读的目的,学生还学会了从文中找答案的方法。
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重点词句,学会作批注。学生对于上课时的内容只是短暂的记忆,所以应当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把重点词句的意思内涵记在书上既加深了印象还方便了以后的复习。勾画中心句、好的词语,文章层次会更加清晰,更有利于鉴赏写作手法。
三是使用工具书帮助阅读。应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碰到不懂的词语就查词典,绝不留下疑难,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的习惯。学生还可以在课前利用参考书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在老师讲课文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是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学习散文或者记叙文时,应在课后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写一写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想。这样既积累了好的词句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提出:哪些地方能体现他是军神?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圈划词句,并且说说原因。由此总结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掌握了在文中找答案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训练时,学生总会先带着课后问题读文章,并及时圈划出答案。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古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早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事实上尽管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老师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其才能和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课上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要灵活度大。
所谓阅读,应当在读中学到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的教学模式很是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情是最难悟的,以读促悟,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比赛读课文,既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还能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